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批判理论     
1931年1月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开始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时,作了题为《社会哲学的当前局势与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提出要将哲学与经验性的社会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之后的论著、尤其是《传统的与批判的理论》一文中,霍克海默对这一理论架构作了进一步的阐  相似文献   

2.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托马斯·迈尔在德刊《新社会/法兰克福杂志》2003年第5期上发表《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理论》一文,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今世界真正有生命力的政治潮流,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内容和性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弗洛伊德以降,心理分析学家及其理论对文化研究的贡献颇大,其代表人物除弗洛伊德外,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和马尔库塞,以及拉康、克里斯蒂娃等。特别在20世纪最后20年,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心理批评越来越远离形式主义,更趋接近文化研究。对其学说进行梳理,便可看出心理分析既为文化研究注入源头活水,同时也是其不断消长流变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编辑手记     
正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其社会批判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批判资本主义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本期的学术对话就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理论研究所现任所长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专访。霍耐特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社会病理学",将自己的研究方法称之为对社会和时代进行诊断的"治疗式"方法。在访谈中,霍耐特秉承社会批判理论的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由20世纪欧洲哲学研究专家、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哲学系教授埃米·艾伦(Amy Allen)供稿。他在文中指出,权力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现代性的核心,但却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作者回顾了法兰克福学派前三代代表人物的批判理论,认为他们不是片面强调权力,就是片面强调理性,却始终没有对权力与理性之间既相互矛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10日,第59届法兰克福图书展在法兰克福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被誉为被誉为国际图书出版界"奥林匹克",历来是各国文化和出版界人世关注的焦点。在本届书展上,来自中国的32家出版集团、72家出版社参加了此次书展,共输出版权1928项,创历史新高,引起了各国出版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在《棱镜》文集的纲领性文章《文化批判与社会》中提出了"辩证文化批判"理论,将其作为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并由此成功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引入文化批判理论的架构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辩证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指出了该理论对阿多诺的实践类文化批判论文及《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后期著作的影响,探究了《棱镜》文集在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化批判与社会》中的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所引发的论战为线索,分析了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文化重建及历史反思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梳理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为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理论建设留下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以来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作出了多种理论反应。本文考察了后现代取向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当代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等五大流派和思潮关于当代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演变的阐述,指出其区别于70年代末以前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整体经历了后现代的多元文化转向,形成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倡导反阶级政治的、激进的多元民主战略。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9月,美国左翼网络杂志《鸭嘴兽评论》(Platypus Review)刊载了耶鲁大学研究生、"鸭嘴兽"附属协会成员延森·苏瑟(Jensen Suther)对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主要代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阿克塞尔·霍耐特(Axe Honneth)的采访。访谈围绕着物化问题展开。在采访中,霍耐特指出了卢卡奇和阿多诺物化理论中的一些错误。霍耐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必然出现社会关系的物化情况,而无产阶级被视为克服物化的工具,同  相似文献   

10.
古老遥远的欧洲,对中国来说,似乎是遥远而神秘的。然而,当我们赴联邦德国参加在法兰克福举行的1987年秋季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之后,这中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子缩短了许多。初秋8月,正是欧洲黄金般的季节,一向绵绵多雨的联邦德国,如今却沐浴在少有的灿灿艳阳之中。我们一行——由广东、上海、武汉三家贸促分会组成的联合展团,从香港转机,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晨曦中来到联邦德国的中部城市法兰克福。  相似文献   

11.
金秋时节,我参加中国建设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开业仪式,来到了欧洲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这是我最近3年中第3次到这里。出发之前,受经济界一些朋友鼓动,除了参加安排好的仪式与相关商务活动外,我特意观察了德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本以为,在德国停留的时间不算长,不可能看到什么特别值得玩味的东西,但想不到一连串所见所闻的“小事”,在以一个“经济学人”的眼光过滤后,竟然凸现出背后蕴含着的某种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五月风暴在20世纪法国左翼斗争的历史中具有无法抹去的重要地位。在五月风暴中,法国左翼学者直面"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用辩证唯物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从苏联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诊断工具。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有力地扩展了马克思的批判框架,将其从生产领域延伸至上层建筑领域,为西方"反威权主义的左翼思潮"的出现做了铺垫。本文从五月风暴的历史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以及法国左翼学者对危机的回应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异化的消费社会的描述阐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在弗洛姆看来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既不是阶级斗争 ,也不是暴力革命 ,而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谎言可畏     
渐行 《法制博览》2011,(6):33-33
我与贵阳的朋友在德国法兰克福火车站,手持去卢森堡的火车票,我们都不认识德文,也就不知在哪个站台上车,正东张西望,想找个会讲中国话的人问问。人头涌动,满眼蓝眼睛、黄头发,真是异乡异客啊。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17日尤尔根·哈贝马斯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题为《塑像倒塌意味着什么?》的文章,对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政治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不能替代国际法框架而形成新的全球政治秩序。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塑造未来需要变革的勇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德刊《新社会/法兰克福杂志》2003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塑造未来需要变革的勇气》,论述了社会民主党和平、自由、公正等价值观,指出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按照这些价值观塑造未来。文章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比较普遍,即认为历史发展到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政治民主多少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奋斗目标应是经济民主。社会党国际法兰克福宣言就把经济民主说成是一切经济目标的本质,其主要内容是指生产者对生产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性批判建立在否定的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把发达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集中批判了后工业社会对人的整体压抑与绝对控制,并提出了反抗这种新控制形式的革命理论与斗争策略,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未来新出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和文化工业的批判,以及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及其总体性革命理论。尽管他们的分析视角和理论路径各不相同,但其总体性批判理论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基于抽象人本主义的文化批判与思想解放,不过是左派知识分子忽视了具体生产关系的理论抗争与头脑风暴。从其产生的新左派革命实践来看,"五月风暴"作为一块试金石,从表面上看显示了法兰克福学派总体性批判的现实生命力,但从根本上说也深刻暴露了其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德国的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11月4日,应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北大世界社会党研究中心的邀请,德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常皮尔博士在德国大使馆文化处埃默里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为国际政治系的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全面论述了冷战后德国对外政策的由来及其发展,受到到会师生的热情欢迎。现将常皮尔教授的演讲要点整理如下(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20.
任涛 《法制博览》2011,(15):20-21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继《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之后到延安采访的第二位外国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