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重远烈士之墓"静卧在新疆乌鲁木齐烈士陵园的一隅,掩映在一片茂树葱郁之中.每年,他总要迎来一拨又一拨瞻仰、凭吊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子.对于杜重远烈士的名字,一般人也许并不陌生,但对于他由爱国民主人士成为革命烈士的传奇经历,有些人就不一定知悉了.  相似文献   

2.
1 今年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诞辰100周年.55年前,杜重远在新疆惨遭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至今尸骨无处寻觅.杜重远,吉林怀德人.少小立志上进,勤奋求学.青年时代,他不仅因在沈阳创办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机器制瓷工厂——肇新窑业公司而闻名,而且因其为振兴民族工业,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苦心经营,卓见实绩而声誉鹤起,深得众望.“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抛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梦,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由精明的爱国企业家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相似文献   

3.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曹操在《龟虽寿》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元、明、清时,对战死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之含意始有所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袭元、明、清时的用语,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将“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  相似文献   

4.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离开东北,移居北平,开始以宣传抗日救亡为职业。1931年9月27日,他与北平其他爱国人士一起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部长。同年11月3日,当马占山在黑龙江省嫩江桥率部抗击日寇时,他和其他人士一起发动群众募捐,发电报,写慰问信,支持爱国官兵的抗日战争,使马占山部队得到很大鼓  相似文献   

5.
1928年,杜重远领导反对日本临江设领的爱国活动后,日本驻奉天领事冈村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软化他。一次,冈村约杜重远面谈,对他说:“君非日本留学生乎?君不见贵国大官,皆出身于敝国乎,君知其富贵之来源乎?”杜重远听了严词痛斥道:“阁下身任领事,代表国家,出此无理言论,殊深骇异,君以官吏为可贵乎,不知人生最低要求即为生命。今救国受制于贵国,形同猪狗,我这生命,早已置之度外。又要官做什  相似文献   

6.
孙建冰 《党史纵横》2006,(11):52-53
杜重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患难与共的忠诚朋友,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27年杜重远亲自撰写的泣告东北父老兄弟姐妺书》,反映出他当年反对外敌侵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杜重远,原名杜乾学,1897年4月16日生于辽宁省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大凤凰岭屯,祖辈世代务农。尽管家境贫寒,但杜重远聪明好学,在老师赵文炳的影响教诲下,杜重远从小就立下以身报国的志向。杜重远少年时代正值清朝统治末期,杜重远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相继爆发,帝…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重远的生平介绍,以及他的思想转变过程,由实业家到爱国民主战士,以他特殊的身份,对张学良、杨虎城思想的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西安事变的发动,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气节。  相似文献   

8.
杜重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创办进步杂志《新生》,宣传抗日救国,战斗在文化斗争的第一线,并因此而被捕;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利用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做了很多促成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工作,是“西安事变”的推动人之一;为了把新疆建设成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干部,他举家西迁,来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最后,血染天山。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常希梅 《党史文苑》2005,(10):53-56
杜重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创办进步杂志《新生》,宣传抗日救国,战斗在文化斗争的第一线,并因此而被捕;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利用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做了很多促成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工作,是“西安事变”的推动人之一;为了把新疆建设成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日干部,他举家西迁,来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最后,血染天山.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万安公墓庄严肃穆的苍松翠柏间,有一座修整一新的陵墓,高耸的丰碑上面刻着邓颖超同志1985年为墓碑题的词:“爱国将领王以哲烈士之墓”。  相似文献   

11.
杜重远1897年生于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他15岁入奉天两级师范附属中学读书.每次期考均名列第一.因此,他借助于官费,得以中学毕业.1917年,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以官费赴日留学,在日本仙山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陶瓷工业.1923年回国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初衷,在沈阳创办了东北第一座机制陶厂——肇新窑业公司.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实业家,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他所经营的窑业公司很快发展起来.1927年,杜重远被选为奉天总商会副会长.同年,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未经中国政府同意,擅自在东北各县  相似文献   

12.
张国庶是张国焘的同胞兄弟,早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党,曾任扛西省委书记,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因为他是张国焘的胞弟,再则他当时牺牲的真实情况不详。故叛徒耶?烈士耶?众说纷纭。全国解放后,他的家人曾提出追认张国庶为烈士的要求,但又拿不出认定为烈士的真实情况资料。在敌伪档案中,一说因“顽固不化”,被就地“正法”,一说他已发表“脱党声明”,背叛了共产党,供出了其他地下党员,破坏了江西省委机关;张国庶从事革命工作时,一直使用周之德的化名,但也没有材料能证明周之德就是张国庶;张国庶是张国焘的亲兄弟,张国焘叛党,张国庶会不会也叛党?加上又是大地主家庭出身,在“左”比右好和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下,谁也不敢过问此事;即使在80年代初平反一切冤假错案之时,因“左”的思想影响犹深,阻力重重,就更难追认为烈士了。1986年,在中央领导人杨尚昆以及中顾委委员孔原、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文彬等过问和重视下,张国庶的问题才得以澄清,终于被迫认为革命烈士。我作为经办人,将追认张国庶为烈士的曲折离奇,催人泪下的情景记录下来,一是告慰忠魂,家乡人民为您洗雪冤情,您应含笑九泉;二是告诫人们,一定要根除“左”的影响,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  相似文献   

13.
王卓然先生(1893—1975)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宣传家、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他与杜重远、高崇民、阎宝航、车向忱、王化一、卢广义绩一起被誉为东北救亡七杰,曾为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王卓然生活的年代正是列强环视意欲瓜分中国,而日本帝国主义者正加紧对我国的侵略,鲸吞我国大片国土。国土沦丧,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有人意外发现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提及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于是发生了许多故事.今天,在丹东地区也有一位活着的“烈士”,他的照片在中央军事博物馆与黄继光的照片并列在一起;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雄碑上,赫然刻着他的名字,他就是——一等功臣、活着的“烈士”许长友.这位活着的“烈士”许长友是东港市前阳镇前阳粮库的离休干部,现年74岁.1984年离休后与老伴一直居住在前阳.怀着对这位老英雄十分崇敬的心情,我们前去采访了他.他家住在前阳镇自来水公司  相似文献   

15.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廉政事迹。他曾用豪绅送的红包建“洗心亭”以表达心志;用一篇“按语”倡廉明,令反动分子恼羞成怒;由他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距今70年仍有效发挥着抗洪作用;他的儿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成为共和国蜚声乐坛的作曲家。他就是吕惠生烈士。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是一位从封建军阀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抗日爱国将领 ,杜重远则是创办中国第一家机制陶瓷民族工业的东北工商巨子 ,而且还是一位以宣传抗日著称的民主战士。他们二人的一腔爱国情怀及其为民族振兴和抗日事业作出的贡献人们耳熟能详 ,但他们二人之间的爱国友谊及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的。为了发展民族工业 ,建设新东北东北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前 ,民族工业就已经建立起来。其中煤炭的开采、冶炼以及纺织、榨油等工业皆闻名全国。但是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逐步加剧 ,东北的民族工业进入了停滞和萧条状态。到 2 0年代…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5,(9)
<正>北京日坛公园西北角,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汉白玉墓碑,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先驱人物,回族烈士马骏就长眠于此。马骏烈士用短暂的一生,写下了爱国、救国、殉国的革命篇章,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大义舍命,笑对死亡。马骏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革命。在马骏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缅怀先烈,学习、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  相似文献   

18.
报载某地一位职工谭某,为了保护被歹徒持刀威胁调戏的打工妹而身亡。当地政府决定追认他为“烈士”。但事隔半年又说谭不能当“烈士”了。理由是:一、医院检查凶手患有间歇性精神病,行凶时正发作;二、谭生前不是共产党员;三、“现场没有激烈搏斗的场面”。故此不能追认“烈士”。听此理由不觉使英雄气短,令志士心寒。又武汉一位工人为救假装溺水的儿童被撞致重残,卧床10年不起,生活艰难,无人过问。10年后,由于两位新闻工作者的偶然发现和良知的涌现,才使他舍己救人的行为被社会承认。时下,对社会治安人们都很关注,群众企盼更多…  相似文献   

19.
“皮肉给他吧,骨头是我的!就是骨头碎了,也会有强烈的一声爆响!”这掷地有声、动人心魄的诗句,是吴大可烈士在马家洲集中营受刑后所作,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铁骨丹心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吴大可只活了28年,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壮烈的,他的光荣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抗大毕业,毛泽东为他题词“斗争,斗争,斗争!”吴大可原名吴建业,1913年12月生于江西瑞昌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酷爱文学,尤爱诵读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省立第四中师范科毕业后,吴大可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吴大可发…  相似文献   

20.
在湘潭县马家河村(今属株洲县)一片绿树葱茏的山坡上,有一座不大显眼的墓冢。这墓冢是当年毛泽东为了表示对他的一位战友的怀念之情而汇款修建的。墓碑上六个苍劲有力的嵌金字:“罗哲烈士之墓”,是毛泽东的亲笔题字。罗哲,湘潭人,1902年6月生。是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战友。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长沙的毛泽东、彭璜等人,立即发起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举行全市性的罢课。当时,罗哲正在长沙高工读书,闻讯后首起响应,并担任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他在高工组织“爱国十人团”,创办《岳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