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公禅派由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创立,其法脉从17世纪中叶的拙公和尚起至19世纪中叶的精金、通荣止,共传承了10代,绵延近200年。其中第一、二代祖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皆系中国人,从第三代以后,主要是越南禅师发挥作用,标志着中国临济禅宗开始朝着越南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越南的国情教情。该禅派的思想主要以其开山祖师拙公和尚的禅学思想即“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为主,而且还吸收了中国晚唐沩仰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拙公和尚是明末在越南弘法的著名闽籍华侨高僧,他的佛学思想主要是“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他的佛学思想符合越南社会的需要,成为他在越南弘法成功的一大动因。  相似文献   

3.
禅与诗     
禅与诗潘志和一禅又称禅那,为梵语音译,意为“思维修”。禅源于古印度瑜伽功,后为佛教吸收发展,成为一种修证方法。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定”即禅定,是教徒修习的戒、定、慧之学之一。在北传中国的佛教里,习禅得到特别重视,以至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金娟 《求索》2011,(1):96-97,15
自汉代,禅经思想由印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于是,禅学在推动中国艺术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与禅经有关的造物艺术品大量出现。魏晋以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禅经造物与装饰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外文艺交流史的发展脉络。从这一意义上讲,将禅经艺术纳入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畴,不仅可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同时也将为研究中国艺术民族风格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群 《人大建设》2014,(7):44-45
<正>少林寺自古以禅、武、医闻名于世。结合少林禅学及武术,所形成的一套具有少林特色的修心、疗病、养生的方法及理念被称为少林禅武医。禅武医是少林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禅武医文化高度重视。2007年5月第一届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向研讨会发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也发了贺信。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柏栓,省政协副主席曹策问等领导同志出席了研讨会并讲话。2009年11月第二届研讨会召开,  相似文献   

6.
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的禅宗,对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1]日本或许是世界上拥有庭园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从1300年前到今天的各式各样的庭园。以日本的特色庭园为切入点,结合禅宗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探讨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之一即为佛教禅偈的诗化。诗的形式使禅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是教义的繁琐的理论,而是世俗的浅显的诗歌,禅理入诗,则丰富了诗的表现内容,使诗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天衣义怀(993—1064)为云门下四世,禅门一代宗匠,对北宋云门宗兴盛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培养出很多到京城传法、产生重大影响的出色弟子;北宋中后期许多著名云门禅僧皆出自其法系。而对于此法门龙象,关于其生平及思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鉴于义怀在云门宗乃至禅宗中的特殊地位,笔者试据现存佛教早期史料中关于义怀生平、上堂语录等记载,对被世人忽略的义怀之"唯心净土"思想作几点阐释;并将其与传统佛教经典中其它几种净土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与早期禅宗诸师的相关理念,以及与永明延寿"禅净双修"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追溯其历史渊源,阐释其理论及现实意义,并认为"唯心净土"为近代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10.
隋金波 《求索》2014,(5):70-74
作为陆象山的"高弟",杨慈湖的思想及其影响向来是与对陆象山学术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以往的评价中,杨慈湖往往被指责为"是禅"。实际上,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杨慈湖"是禅"的言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析理不精,未可视为确论;论定杨慈湖"是禅",非但对杨慈湖思想本身存在误会,在一般意义上对宋明思想史的研究亦无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治良 《人民公安》2023,(22):54-55
世间万物皆是法,但至净则是充满禅心幽兰的显处。我写兰,着眼其远离尘嚣之特质,不受世俗外物之污染,属于至净之物。至净则无挂无碍,取住之意。长叶随风,取空谷野逸之清幽,花香之高洁,其生命力顽强,有君子之风,取正道之意。清风明月处,皆是静所,取修身养性之意也。闲静春风拂,夜闻婆娑音,细雨绵绵中,折一朵幽兰于净瓶,如同恭听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深邃而超脱。身在江湖,心入古寺。静心方得禅,神宁得思源。心意怎生得,只在挥笔一瞬间。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铃木大拙50年代关于禅的国际性论辩是本世纪禅学研究中的一件颇有影响的事。当时作为承继中日临济禅衣钵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把信仰作为研究的必要条件,认为禅学是不可言说的,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对禅学只能信仰、体验、证悟,不能作宏观的考察和历史的研究。而胡适则认为,如果以非历史与反历史的观点去看禅,对禅作“非理性”的解释,至多只能告诉人们禅就是禅,而不能给人以禅的确切知识,而禅是思想的、历史的、文化的客观事实,应当以历史的态度和学术的方法来研究禅学。铃木大拙对胡适的批评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认为胡适关…  相似文献   

13.
龚著剑 《前沿》2010,(6):30-32
禅宗的"禅观自然"的方式和"明心见性"的参悟过程,是抽离人为界定的自然界概念,还"空性"自然纯粹物质本真。它非逻辑的思维特性及独特的世界观,给予文人画家打破所谓严格法度的桎梏,放怀自由创作之心,营造画中意出尘外的"心化之境"以理念上的支撑。禅诗中对自然界证"空"的描述,并同诗人的超越情怀,转化为文人画中的"心化"意境。"心化之境"缘起于禅宗思想和禅诗空境。  相似文献   

14.
王妍卓 《前沿》2015,(3):146-149
严羽的《沧浪诗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别样的诗学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中的"以禅喻诗"之法和"诗法盛唐"的观点向来尤为学者关注,但也就此引发了诸多的阐释与误读,从而忽略了《沧浪诗话》本身的"体悟性"特点。本文拟就此出发,重新探讨《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及"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5.
文豪 《前沿》2012,(14):157-158
诗与禅的相互关系,从方法和内容看,主要是禅对诗的渗透和影响,从形式上说,则禅受诗的影响颇大.楚山绍琦是明代中前期的一位佛教禅宗大师,创作了为数众多、意蕴空灵的禅诗.按照诗的内容,可以把绍琦的诗分为四类:酬赠诗、示法诗、禅理诗和禅境诗.本文将对绍琦大师的诗作进行一些蠡测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着重以默顿的中层理论及马林诺斯基的必要功能主义和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为理论指导,采用默顿的净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层次上事件后果的净均衡,来洞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方新蓉 《求索》2010,(10):148-150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禅僧与参禅士大夫禅学、儒学、诗学的互动体系。宗杲禅学与士大夫具有诗禅相通、儒佛互摄、妙悟等共同话语。宗杲与士大夫通过诗歌印证、作品交流达到了诗禅相通;士大夫从宗杲那里接受了儒佛应相互阐发义理、相互影响的思想;宗杲大力提倡"悟"道,把江西诗派已有的"悟"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代替北宋静观学说而成为诗禅理论主流。  相似文献   

18.
毛国民 《前沿》2013,(3):58-62
净土宗和禅宗源于大乘佛教,坚信众生同具佛性和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极力追求众生平等、普渡普救,社会最底层、最多数的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些理念与中国之“自然平等”思想和儒家的“人世”情结相通或互补,成为其在中国盛行不衰的根源所在。然而,他们在人性理解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导致他们在成佛方式上的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还不至于影响到“禅净合流”的脚步。  相似文献   

19.
李开先的院本《打哑禅》的素材来源应该有两处,一是元代高文秀之《志公和尚问哑禅》杂剧;一是古代流传广泛的哑剧《大头和尚》。而《打哑禅》剧的主题也非常复杂,作者除了表现自己对世事、人事的失望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极度的苦闷心情这一意图外,还赋予该剧更深刻的主旨:通过对剧中真如师徒这类"狂禅者"的讥讽,表现出他对当时那些如同"狂禅者"的王学信徒们的批评;并对"狂禅"思想所造成的学风与士风的败坏,怀有深深的不满和忧虑。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度,中国佛教研究的成果是丰硕的。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全国各刊物共发表有关佛教研究的论文110余篇,且研究的趋势愈来愈深广。现从关于禅宗的研究、藏传佛教研究、台湾佛教研究、五台山佛教研究、对藏经的研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几个方面加以概述。一、关于禅宗的研究魏道儒在《宋代禅宗的“文字禅”》(《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探讨了宋代禅宗“文字禅”的发展历程,认为文字禅的各种形式都是围绕公案展开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标志着宋代禅学思想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宋代禅僧生活方式和修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