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减息政策经历了由不论新债旧债一律减息到旧债减息、新债自由议定的过程。根据地禁止高利贷,制定合理的还债办法,同时要求债户交息。减息政策的推行也遇到过一些难题,如地主惜贷,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有效配合减息政策,借贷供需不平衡,高利贷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更加隐蔽等。为满足农村借贷需求,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活跃借贷市场,允许新债自由议定;举办合作社,发放农贷;倡导贫富互助;调解债务纠纷;发展生产,活跃经济等,从而促进了农村借贷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改革是古巴人民革命为改组社会和经济结构、消灭美国垄断资本的大庄园和本国半封建势力的大庄园制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采取的一项决定性的步骤。古巴人民把1960年命名为“土地改革年”,经过这一年的土地改革,控制古巴农村的美国大庄园主的特权以及本国大庄园主的牛封建势力已经在古巴的自由土上地上被消灭了。古巴农民重作自己土地的主人,并且正满怀信心地在革命新阶段中为继续推进土地改革,实现农村合作化和发展多种作物经济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新中国诞生之初,约有2.64亿农业人口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其主要集中在南方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因势利导,领导新区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开始,到1953年春基本结束,历时近3年.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运动,是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共领导的新中国成长历史的重要一环.因为国内外对此尚有种种非议,比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等.  相似文献   

4.
《前线》1999,(3)
“包产到户”救了中国,也救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报》日前刊登了万里同志在1992年1月4日对安徽问题的一篇讲话(此前未发表过)。万里在这篇讲话中指出,解放后中国农民有两次大解放: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那时生产恢复和发展得很快,农民生活改善了...  相似文献   

5.
新区土地改革与开辟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区土地改革有非常明确的三层目的:一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达到这些目的,新区土改使用了坚定原则性与高度灵活性结合的手段,取得了明显效果。新区土改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壮举,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华中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中共为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领导群众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贫富互助"借贷形式,以缓解青黄不接及灾荒时期农民的口粮和种子缺乏问题,对于促进根据地经济复苏、抵御灾害和增强民众凝聚力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借贷形式在根据地经济好转之后逐渐减少,并退出华中根据地农村经济舞台。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进攻中的节节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了。从1948年开始,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集中很大的精力,来着重地研究解决党在新区的政策和策略问题。党在新区的工作,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在农村,主要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问题,这涉及党与农民的关系;在城市,主要是如何接收和管理城市的问题,这涉及党同工人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这两方面问题,都是党为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所必须正确地加以解决的。本文主要论述党在新区的城市政策和城市工作。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长时期里,中…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赵万弟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有力地支持了80年代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自8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逐渐显露,并使农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分析农村经济深入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1-21
福建土地改革以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5.8%的地主、富农,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占有61.3%的田地(包括公轮田);而占农村人口90.8%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共只占有38.7%的田地。解放后,福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节。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已成为降低农民收入预期、抑制农村市场开拓的严重障碍。有专家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在农业中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有限所致,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党中央决定,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因此,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延长农业产业链,应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当务之急的问题。一般认为,进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是延长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但笔者认为,除进行农产…  相似文献   

11.
私人互助借贷运动是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在废除封建高利贷剥削制度后,人民群众为克服生产生活困难而采取的一种互借互助方式,并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它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自救、抵御灾害、发展经济、增强凝聚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运动也存在开展不平衡、强迫借贷、只借不还及个别人挥霍浪费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过程中,地方各大区之间却存在较大差异。中南区和华东区作为两个典型地区,因地方调查情况、领导人思想倾向和基层干部群众经历不同,在执行政策结果上出现较大差异。中南区对富农经济的打击相对严重,华东区的富农经济则保存较好,这对当时和以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融活动的高风险呼唤着风险监管的行使,然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风险监管却处于半虚置的状态.农村民间金融基于熟人社会圈的借贷关系及依靠信任和名誉维持借贷运行的信用机制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农村民间金融法制约束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都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农村问题再度成了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省沅江市,1993年虽然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但农业仍然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4元,分别比1990  相似文献   

15.
建设法治国家,农村是关键,但目前农村的法治现状极不理想,法律对农民处于虚置状态。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农民而言,进行诉讼,社会成本是极大的,高昂的经济成本使农民远离诉讼。"厌讼"是农民在中国农村现实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睿  江澜 《廉政瞭望》2009,(10):24-25
事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在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省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届的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党的政策和农民平均主义局限性的分析上,对农村政权的作用和影响注意不够。土地改革是在何种政权结构之下展开的?土地改革进程与农村政权的演变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农村政权与决策控制的关系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首先开始于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其发端  相似文献   

18.
熊薇 《湘潮》2006,(4):54-54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张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期湘潭县西湖乡村民蒋顺英、蒋利华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土地房产所有证反映了湖南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的辉煌成果,是农民翻身得解放的一件重要的历史凭证。这张土地房产所有证,纵长44厘米,横长45.6厘米。白色机  相似文献   

19.
杨积堂 《新视野》2012,(2):110-113
当前各地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其重要祸魁就是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然而我国学界对"高利贷"的认识却存在着分歧,对"高利贷"是"合法"还是"非法"也有着不同认识。事实上,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此有明确规定,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就是合法的民间借贷,违反有关规定的就属于非法。由于"高利贷"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伤害民营实体经济、破坏民间资本运行的生态,因此必须予以严厉打击。与此同时,必须加强相关民间资本运行的立法,尤其是加强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民间资本运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立法步伐,建立民间资本运行监管等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责任制时期建立起来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一些地方农村改革和发展暂时处于停滞状态。如何建立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乳山市南黄镇近年来试行的对农村经济实行分层次制度化管理,就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有益探索。 (一) 所谓“分层次制度化管理”,就是对农村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三个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土地)、生产资本(财务)和劳动力(经营者),依据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层次地位分别制定制度措施加以管理。南黄镇的做法主要是: (一)以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