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宗柏 《政策》2004,(3):12-13
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既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课题和新挑战,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将相互交织、互为影响,农村工作面临“两线”作战,这是个重要“关口”,必须强化措施,主动应对。鉴于此,作为全省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部门,我委将认真履行职能,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切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开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作出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杨淑珍  王艳华 《湖湘论坛》2006,19(5):44-45,51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是发达国家的竞争战略和西方大国推行国家霸权主义的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新自由主义的双重标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新自由主义的人性论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自由主义的社会论有悖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论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谢仁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农村带来了希冀,也带来了挑战。处在这转型阶段,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承受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和市场体系缺陷产生的双重风险,从而派生出了以下几个严重问题:1、由于政府行为的干预,名目繁多的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4.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思考□谢仁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农村带来了希冀,也带来了挑战。处在这转型阶段,我们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承受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和市场体系缺陷产生的双重风险,从而派生出了以下几个严重问题:1.由于政府行为的干预,名目繁多的农民负...  相似文献   

5.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现有行业形态、市场结构与劳资关系带来冲击,也给政府监管带来更多挑战,具体体现在共享经济对法律法规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对信息安全及社会信用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并拓展了政府监管的对象与范围,推动互联网共享经济监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公安工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与“历史合力”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充分考虑人的主体价值;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新变化,从人、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注重到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目的需要的重要性,并强调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化的实践中,这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并对如何认识和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举措,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进入本世纪5年多来并前瞻整个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公安工作和现行警务机制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这是一个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和战略抉择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及其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重点要科学准确地分析判断和客观辩证地研究把握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几多新问题;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复杂艰难,对公安工作带来了哪些新挑战;三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公安工作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为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创造性地开展人大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的价值跃进,是自主创新的旗帜,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实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虽然不是新命题,但它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与经济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人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爱琴 《桂海论丛》2004,20(6):20-2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根据我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积极推广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加快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十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对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的新发展、新认识,也是对统一战线本质功能的价值回归。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核心和前进方向,规定了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和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完备体系,在行动上指明了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二者赋予新世纪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公安执法环境的八大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建设、法治化、民主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城镇化、社会信息化,为公安机关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我国公安执法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认真谋划公安改革和发展大局,对于更好地推动公安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以血缘关系作为主要的维系纽带,在与国家的相对分离和互动发展中形成了自我运行的格局体系,体现了贫困落后和稳定坚固的双重性质。以否定人民公社的高度组织化和恢复农民家庭的生产职能为逻辑起点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社会,其政治稳定性仍取决于各种新旧变量的交叉互动:(-)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市场作为农村社会新的联结纽带,把农村与外部社会联结为一个整…  相似文献   

17.
于新昌 《前沿》2005,1(9):73-75
把握当前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新特点,做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指明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实质,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向哪里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虽然不是新命题,但它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动力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深化认识:第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抛弃传统发展理念中的错误思想,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并非单纯抽象口号上的功夫,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之下,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和各个行动当中去。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能够深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