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社会化研究的兴起既是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解释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需求。尽管目前学界对国家社会化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国家社会化是国际社会互动导致国家认可、接受国际社会期望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过程。国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国际社会教化和个体国家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指国际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国家内化,指社会化的主体——国家通过社会互动,接受社会教化,将国际体系规范转化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反应方式的过程。国家社会化的作用机制是多样的,包括战略计算、角色扮演、规范沟通、模仿、说服、社会影响等等。将社会化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存在局限性,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2.
3.
八十年代,东莞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如同国际上一些对外开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的情景差不多,东莞工业化进程主要受到三种力量的影响。一是本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推动;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不断开创国际关系的新境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主张。所谓"新型国际关系"是相对传统国际关系而言的,它在价值、理论、实践和目标四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在价值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基本外交伦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价值创新;在理论上,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理论内容,是新型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在实践上,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周边关系、新型多边外交和新型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在目标上,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彻底摆脱了狭隘的国家利益、狭隘的国家安全以及追求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束缚。因此,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为新时代国际关系提供的价值方案、理论方案、实践方案和目标方案。  相似文献   

6.
泰国政府积极推动对华经贸关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冶 《当代亚太》2003,(10):37-41
近年来泰国政府积极推动对华经贸关系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泰国政府采取积极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方面主要是希望借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泰国经济复苏 ,而地区政治方面则是准备在东盟主导权争夺中打“中国牌”。此外 ,泰国国内政治集权趋势的出现也为政府贯彻对华政策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李开盛 《欧洲研究》2006,24(2):135-145
对不少国际关系研究者,特别是美国研究者来说,把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或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8年)当作国际关系的起点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国家间合作与斗争,除了少数被学者们引用外(如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多被弃之不顾。相对来说,英国学派学者较为重视历史研究,还注意把古代历史纳入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例如,亚当·沃特森的《国际社会的演进》就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社会谈起,而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合著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则把国际关系的视域拓展到了大约公元前3500年甚至公元前6至4万年以前。①但令…  相似文献   

8.
应琛 《新民周刊》2020,(4):72-75
人类在斗争中对各类病毒和严重病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日趋完善,国际合作也更加深入。这个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这些天,疫情防控进展不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本次新冠肺炎已经传播到中国大陆以外的27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后,欧洲被一分为二,建立了“东欧·西欧”的政治结构。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结构已被打破。各种国际力量正在重新组合,欧洲大陆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网络化图象。欧洲国家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在从根本上调整相互间的关系。在这里,决定国家关系亲疏的首要因素不再是集团的归属,而是各自的国家安全利益和民族利益。一、东西欧一体化进程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突破华约和经互会框架后,成了游离于任何联盟结构之外,自  相似文献   

11.
12.
在此想提一提我眼中的新时代。我在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新时代来临的原因和特征,准确的说,新时代是指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中的"新对立时代"。除了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数十亿民众政治觉醒和参政积极性的提高,国际安全领域可操控性的下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的旧有裂痕,富国和穷国之间弥久的南北矛盾外,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Canberra Commission in terms of consolidating and influencing the agenda o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he Commission's Report is significant for two main reasons. First, it represents a unique form of disarmament diplomacy b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which combined the post-Cold War international climate of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the foreign policy aspirations of an activist middle power. Second, the Report refutes the strategic,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arguments against nuclear elimination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nvincing manner, arguing that without elimination, the world faces increased threats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nuclear terrorism. This paper thus concludes that the Canberra Commission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trengthening the taboo against the possession, testing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  相似文献   

14.
15.
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首先概述研究东亚秩序建构的战略意义,认为地区秩序建构是超越现有的经济合作范畴同时又能容纳各种因素、建立战略框架的命题。其次,剖析秩序建构的基本逻辑,指出共同利益汇聚及其制度化是秩序建构惟一可行的战略路径。再次,概述东亚秩序的历史遗产,剖析东亚秩序建构的当前动力,认为东亚秩序建构尚处于弱势,需要新的整合发动机。最后,展望东亚秩序的未来前景,尝试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东亚战略新框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岽兴 《东南亚研究》2005,200(5):66-70
<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以下简称IRFA)是由美国保守派推动制订的一部具有域外效力的美国国内法.由于该法所包含的双重标准以及该法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诸多问题,该法实施以来"产生"的域外效力十分有限,未对中美关系造成直接影响.但在美国社会不断保守化的背景下,IRFA对中美关系的间接和负面影响不容小视.针对美国国务院每年发布的<国际宗教自由年度报告>中对中国宗教自由状况的歪曲,中国政府予以外交上的坚决谴责是必须的,但从根本上说,在宗教领域奉行接触政策,勿视美国为敌,怀柔美国应是当前我国韬光养晦外交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