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健 《人大建设》2008,(9):40-41
“瓮安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已逐步恢复正常,善后事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处理。但“瓮安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反思并继续寻求解决的出路。正如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所指出,“瓮安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一些社会矛盾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的一年间,各地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在国内外造成很大影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问题,2008年1月30日,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这一事关改革开放大局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金山 《新东方》2009,(3):42-4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其特殊作用正日益显现。从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山西“黑砖窑”事件再到陕西“华南虎”事件,从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到“娄烦事故瞒报”事件再到年底的“天价香烟局长”事件。在这些事件中网络舆论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使执政党、地方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4.
瓮安“6·28”事件暴露出当地公安机关在处理李树芬非正常死亡(自杀)事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执法方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造成矛盾激化升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石宗源:反思瓮安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小康》2009,(4):36-36
两会期间,贵州代表团开放日那天,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以坦诚的态度,面对媒体主动反思瓮安事件,赢得了媒体的一致赞誉。 早在2006年7月《小康》曾经报道过石宗源。事隔2年多,两会期间记者再次采访到了低调的石宗源。3月6日,石宗源代表坦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并表示,回头来看八个月前的“瓮安事件”,有许多教训和经验需要总结,其中之一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披露信息。“光靠官方说的,人们不信,媒体一说就信了。”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愤怒的民众直接把矛头指向官员;从“躲猫猫”到“邓玉娇”案,网民从网络走进现实,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从“天价香烟门”到“替谁说话”,民众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蔓延至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7.
相关统计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多起增加到10万多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5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且规模越来越大,上千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比重增加。2008年和2009年,更是发生了“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对抗激烈、暴力程度高的群体性事件。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推测,2010年,群体性事件有可能仍然保持多发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乔建 《公安教育》2009,(12):39-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利益群体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有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浙江东阳、四川广安、贵州瓮安、云南孟连等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源于此。  相似文献   

9.
2008年6月发生的"瓮安事件",曾令举国震惊。如今,三年多过去,瓮安怎么样了?带着这个问题,今年3月,我们课题组一行赴瓮安进行调研。我们看到,瓮安已是今非昔比。在这三年多时间里,瓮安县经历了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离散到民心重聚,从矛盾综错到浴火重生的巨大变化。过去,瓮安的  相似文献   

10.
处置警察形象危机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永定 《公安教育》2008,(10):11-14
贵州瓮安“6.28”事件、上海闸北“7.01”袭警案件的发生并经媒体曝光后,对警察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毁,冲击了正常的公安工作,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如何从这些事件中汲取教训,杜绝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减少损失,妥善应对和处置警察形象危机,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绍兴市公安局近几年的实践,就如何应对和处置警察形象危机,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崔清新  陈菲  邹伟 《传承》2012,(23):20-21
大学生孙志刚的死促使收容遣送制度走向终结;村民赵作海的冤案最终成为遏制刑讯逼供条款写进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砝码;瓮安事件、“躲猫猫”“钓鱼执法”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公权力对待民意所持不同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十年间,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洪流中,一个个看似微小的事件,却推动了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7月3日,中共贵州省委邀请新闻媒体和瓮安事件的群众代表与省委常委一起开会商讨"6·28事件"的阶段性处置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会上,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批评瓮安县委书记王勤的情况汇报"自我批评少,解释情节过程多,分析原因少".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瓮安县“6·28”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在警方及有关方面的果断处置下,瓮安县城迅速恢复正常秩序。来自7月7日《人民公安报》的消息说,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谈到“6·28”事件的深层原因时说,瓮安县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一直处在高发期。目前,它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主要因素。能否化解并加以有效解决,是衡量政府危机处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看,我国政府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认真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二,高度重视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第三,健全信息发布体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四,做好相关利益方的安抚工作,维持社会稳定;第五,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  相似文献   

15.
国光 《同舟共进》2008,(8):29-29
近年来群体事件大幅增加,12年间上升近10倍。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利益群体迅速分化,利益冲突时有发生,面对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官员处理棘手事件的政治智慧经受着考验。最近发生的贵州瓮安"六二八"事件,一些细节值得高度关注与反思:一起偶发的案件,竟引起对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持续7小时的打、砸、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因对一起中学生非正常死亡(自杀)事件处置不当,引发了一起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这起事件,无论是从参与、聚集、围观的人数、持续的时间,还是从冲突的剧烈程度、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来看,都是贵州省近年来所罕见的。“6.28”事件不仅暴露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执政能力、执政基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教训极其深刻。本文从瓮安“6.28”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过程入手,通过深入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已一年多了,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猖獗,群众安全感低,"瓮安不安",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6·28"事件中,当地黑恶势力直接参与、推波助澜,极端地发泄对社会的仇恨,疯狂地进行打砸抢烧,致使事态迅速升级、恶化,造成严重危害,教训十分深刻。事件平息后,贵州省  相似文献   

18.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处置教训给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了深刻的警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深化对处置群体性事件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建设,加强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9.
崔亚东 《公安研究》2010,(5):5-10,35
反思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治安不好、黑恶势力猖獗、群众安全感低、"瓮安不安"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瓮安"6.28"事件中,当地黑恶势力直接参与、推波助澜,极端地发泄对社会的仇恨,疯狂地进行打砸抢烧,致使事态迅速升级、恶化,造成严重危害,教训十分深刻。各级公安机关有必要在依法打击处理黑恶势力的同时,对黑恶势力犯罪的基本状况、犯罪特征和滋生坐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有针对性地强化打黑除恶斗争。  相似文献   

20.
从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党群关系、官民关系有趋于紧张的倾向:从瓮安事件到石首事件,愤怒的民众直接把矛头指向官员;从“躲猫猫“到“邓玉娇“案,网民从网络走进现实,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战;从“天价香烟门“到“替谁说话“,民众对个别官员的不信任蔓延至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