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三维度说""四维度说"等。从根本上来说,共产主义只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基本维度:理论上,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图景的理论;实践上,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运动,一种通过不断批判现实并消灭现存不合理状况的现实行动,一种通过实践改造社会以逐步达到共产主义状态的伟大历史征程。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共产主义,有助于从理论上弄懂、把握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以共产主义精神实质为指引踏实推进共产主义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2.
"运动"和"理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双重规定,然而现当代政治实践的发展使得共产主义的双重规定之间出现了疏离和分裂,尤以苏东剧变以后弱化"理念"转而强化"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为甚。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不振被误认为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落空,这一政治实践所导致的深层困境要求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共产主义不仅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也不仅是美好社会的代名词,而应该是二者相统一的社会状态。以"运动"规定为基本原则,确立批判和改造现存的观念,为共产主义非乌托邦性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前提;以"理念"规定为价值目标,共产主义则提供了用以评判人类进步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高级阶段”的提法往往被人们作形而上学的理解。某些西方学者断言: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发现的“历史最终目的”或“历史最终目标”。在我国出版的著作、报刊中,共产主义是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说法也屡见不鲜。这类“最高”和“最终”的说法,同马克思的本意大相径庭,同辩证法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4.
自主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批判与建构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独特论证思路和方法,把自主活动这一范畴完整地奠基在感性活动即实践之上,熔铸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之本质地呈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因此,自主活动原则不仅是检视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践本身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与物质生产联系中的个人何以表现他的真正的自由的标尺。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为搞好国有企业 ,“讲学习”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一、“讲学习”才能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讲学习”首要的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立制之本 ,它为无产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马克思所说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列宁则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从关于一般哲学的抽象谈论到对德国现存哲学的批判 ,再到对一切旧哲学的扬弃过程中 ,马克思实现了其哲学观上的根本变革。哲学观上的根本变革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突破口。马克思哲学观的精义和重大贡献在于马克思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反思和批判性“活动”,实现了对以“逻各斯”的虚幻崇拜为基本路向的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马克思的哲学观在总体上显现着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和伦理关怀的理论特质 ,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和《党员》等章节中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些要求的基本点就是要共产党员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认真学习这些内容,对于每一个党员进一步树立“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自主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批判与建构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独特论证思路和方法,把自主活动这一范畴完整地奠基在感性活动即实践之上,熔铸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之本质地呈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因此,自主活动原则不仅是检视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践本身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与物质生产联系中的个人何以表现他的真正的自由的标尺。  相似文献   

9.
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问题,列宁曾经提出一个有名的论断,他说:“机会主义恰巧在主要之点不承认有阶级斗争,即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国家与革命》)对这段话所指的“时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列宁讲的是指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这个时期,因为马、恩有过把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之中的说法,按照这个说法,列宁在这里所指的“向共产主义过渡”,也可以理解为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政治学家、前助理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注)一书,现风行于世。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论证共产主义既兴又亡于20世纪的专著。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学者诅咒共产主义“失败”、“灭亡”,与共产主义的形成发展史同古,毫不新鲜。《大失败》的“新奇”之处是搜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共产主义运动中遭受挫败的材料,赋予了已扔进历史垃圾堆的“失败”、“灭亡”论以新的惑乱性,值得共产党人认真研究批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共产主义现实性、过程性和理想性,考察了人类面向未来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逻辑转化和最终指向。其中,"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实践方式具有现实性、革新性、过程性;"否定的否定的肯定"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逻辑转化具有连续性与递进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历史之谜的解答"论断表明历史进步的最终指向具有复归人的本质的价值规定性。历史进步逻辑具有二重性,表现为历史实际进程围绕直线型逻辑线路螺旋式上升运动,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意味着历史进步逻辑二重性实现重合,历史实际进程直接表现为直线型上升运动状态。揭示出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进步逻辑,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角度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这正是全世界各国无产者争取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因为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因而也是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的。社会主义改造前云南独龙族社会经济形态,为我们研究私有制度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实例。我们研究独龙族社会私有制度的起源,对于批判“四人帮”歪曲原始社会历史,贩卖历史唯心主义,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国琪 《前沿》2012,(15):58-61
转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中忽略大学生群体不成熟的状态,用启蒙教育哲学思辨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追根溯源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遭遇的现实问题进行质疑批判.重视马克思主义精神资源中的理论预言与理论批判的合理性,时空局限与反对本本主义,要防止“右”更要防止“左”.  相似文献   

14.
和平与腾飞     
在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佛教界同全国人民一道,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6周年和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我们衷心祈祷国家昌盛,世界和平,社会祥和,人民安乐! 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是共产主义。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消灭国家,消灭阶级,消灭一切丑恶的东西。中国古代就有“大同世界”的理想。佛教也有“普度众生”、反  相似文献   

15.
一、怎样理解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存在? 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决泌》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熄灭的观点。”这一段话,既是对阶级状况的估计,又是我们坚持阶级斗争的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正确的。那么,什么是“一定范围”?为什么《决议》要写“一定范围”?《决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这就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6.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即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史奥秘的大门,寻求一条现实人的自我解放之路;马克思主张在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一致性基础上的实践的社会观,反对把自然界和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19.
不断革命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和《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50)中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当无产阶级具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影响并采取独立的政治立场时,便能够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虽然,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希望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5页)马克思恩格斯把不断性看作是革命过程各个阶段的连续更替。他们告诫说:“在运动的初期,工人还不可能提出纯粹共产主义的措施”,“不经过全部较长的革命发展的道路,就不能占居统治地位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1页)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之前,先提出了实践标准,进而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一般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多是针对生产力标准的局限、产生的误解和当时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文革”以后,思想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一些人把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框衡现实,搞“两个凡是”,以此来禁锢人们的头脑。针对这种状况,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