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泽庆 《党史博览》2002,(3):22-25,32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当话题谈到“黄埔三杰”(指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前两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后者是国民党中极反动的右派分子)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说蒋先云是他“最得意的门  相似文献   

2.
史兵 《党员特刊》2003,(2):50-51
1955年3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在台北访问了蒋介石。交谈中谈到被称作“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之一的蒋先云时,蒋介石长叹一声,说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奇才”。然而,正是这位“最得意的门生”为革命却毅然拒绝蒋介石的拉拢。  相似文献   

3.
黄埔三杰     
据黄埔一期的同学回忆,“黄埔三杰”为陈赓、贺衷寒、蒋先云。三杰均来自湘江。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入黄埔前,在毛泽东介绍下加入共产党。贺衷寒出生于湖南岳阳,曾于岳阳、长沙等地搞学生运动。陈赓是湘军行伍出身,1924年与蒋先云、贺衷寒同时参加了黄埔一期的招生考试。早已以一笔锦绣文章饮誉湘江的蒋先云笔试成绩名列第  相似文献   

4.
他曾弃文从武追随孙中山走向革命;他曾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而屡受排挤;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就是李济深。一李济深,字任潮,1885年出生于广西苍梧县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改变了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想法,转而学习军事。1903年,他由梧州中西学堂保送入广东黄埔陆军中学学习,毕业后留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运遭通缉 秘密赴粤考黄埔 蒋先云,又名湘耘,别号巫山,湖南新团人,1902年生。蒋先云家境贫寒,当他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因受地主压榨而含恨离世。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完村立国民小学。1917年,蒋先云考入湖南第三师范学校,主编《嶷麓警钟》月刊。他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一篇《帝国主义的末日快到了》的评论文章,大有铁肩担道义的气概,连毛泽东阅后都击节赞赏。1919年,衡阳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蒋先云任第一届总干事。  相似文献   

6.
王列平 《党史纵横》2006,(10):28-32
四平八稳的包主任第一次东征前夕,军校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联合会》的组织。这个组织是由第一期共产党学生蒋先云、李之龙、杨其纲、陈赓等人发起的,并得到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批准同意。蒋介石还为该组织亲笔起草了一篇《组织发起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序言》,他在文章里热  相似文献   

7.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蒋介石正在广州当黄埔军  相似文献   

8.
蒋利用陈做打手蒋家王朝是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封建法西斯军事统治集团。他亲自豢养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条“狼犬”,培植他们成为保定系、黄埔系、士官系三大集团的头目。陈诚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中最受庞信、最有权势的亲信人物,一度登上蒋家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把交椅,其跋扈嚣张之气焰曾一时达到无可比拟之地步。陈诚之所以受到蒋介石如此深情宠信,爬到如此高的地位,决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定的根源和条件的。  相似文献   

9.
四、百年一遇的军人——陈赓 陈赓,湖南湘乡人,生于1903年,卒于1961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解放战争时期任第4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中,有一位大将最有传奇色彩。他13岁就离家从军,第一批进人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他曾救了蒋介石的命,当上蒋介石的内卫,面对蒋介石给的高官厚禄,他共产党人的信念不动摇,仍然离开了蒋介石。他多才多艺用兵如神。抗日战争时期,陈赓任129师386旅旅…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据有关人员透露,站在台阶前迎接的蒋介石一见毛泽东进了官邸,就高喊"毛主席万岁!"喊了三次,而后他跟毛泽东会谈。蒋介石日记里面写到,他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个显赫的人物,曾统治中国大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从"联共"到"反共",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公敌"。其实,他的发迹起家始于广东,准确地说,离不开孙中山对他的"垂青"。本刊现发表《蒋介石在广东发迹记》一文,让广大读者了解蒋介石在大革命前后如何博取孙中山信任,窃取东征、北伐和工农革命果实,一步一步爬上高位的。对于我们加深中共党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造康泽     
葛美荣 《党史纵横》2014,(12):61-63
正康泽(1904-1967),四川安岳人,黄埔三期毕业,国民党特务系统大头目。在蒋介石统治集团中,康泽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深受蒋介石倚重,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康泽是中华复兴社(中统和军统的前身)创始人之一,复兴社的名字就是他取的;康泽又是三民主义青年团三位创始人之一(另外二人为刘健群、陈立夫),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名字也是由他起的。蒋介石在江西围剿红军时,康泽仿效德国党卫队,成立了国民党军委会别动队。别动队  相似文献   

13.
何念选 《湘潮》2006,(5):55-55
1949年12月1日至10日,蒋介石驻跸在成都黄埔军校内的黄埔楼,这是他在大陆的最后10天,是他如坐针毡的10天,也是他困兽犹斗的10天。自蒋介石踏入成都后,虽戒备森严,进行了几次大清查,但他们哪里知道,就连军校北墙200多米远的菜地中,有五六个看似守菜人住的低矮的草棚子,竟然是中共特工人员设的炮打黄埔楼、炸死蒋介石的指挥部。一到晚上,棚子南面黄埔楼上的灯光,通过窗子射到看似普通而干净的草棚上,特工人员利用这些微弱的光线进行工作。这个打蒋指挥部,是受中共地下党川西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指挥部里的中共党员唐会昌等人,经过对全局形势…  相似文献   

14.
<正>对黄埔军校,包括对武汉分校,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对武汉分校若干史迹,知道的人也许就比较少了。黄埔军校,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创立的。它的名字是"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原来不是它的正式名称,因为它地处黄埔,故人们称"黄埔军校"。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5.
他是黄埔军校第九期学生。他曾在武汉抗战前线直面日军,与之血肉相搏。作为蒋介石"御林军"的副总队长,他不仅无顾自身安危保护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甚至率部通电起义,走向了反蒋兵变。2005年,他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他,便是从内江县走出来的张佐斌。今天,让我们跟随其子张培楠先生的讲述,重拾这位黄埔学子的人生记忆与殷殷心盼……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16,(5)
正宋希濂作为国民党军中的抗日将领,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特别是他先后率部参加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滇西反攻作战,战绩辉煌,对民族贡献巨大;作为被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他反省深刻,赞成中共统一战线方针,积极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呼号。面对台湾国民党《中央日报》所谓"黄埔败类""中共鹰犬"的辱骂,他非常冷静。他以为,作为黄埔学生,追随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实  相似文献   

17.
忆华 《党史纵横》2013,(4):52-53
爱国将领张学良在其坎坷的一生中,曾先后四次来到南京。他与这座六朝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给后人一段段令人回味、也令人唏嘘的故事。1930年11月:一到南京——凯歌高奏座上宾皇姑屯爆炸事件的发生成为张学良生命中的转折点。是年末,张学良宣布"易帜",发誓效忠国民政府。蒋介石欣然接受,遂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蒋介石当年在政坛起家的重要依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是他的命根子,绝不轻易放手。但在北伐时期,蒋介石率军北上,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却交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方鼎英。方鼎英虽然比蒋介石小1岁,但蒋介石却把他当老师一样敬重。在任命方鼎英为黄埔军校代理校长时,蒋对全校师生说:"方先生不单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像尊敬我一样,尊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4-34
正1924年,林彪投考第四期黄埔军校。也许是身体不好造成了林彪性格的内向和淡漠,他对校内剑拔弩张的左右斗争并不积极。聂荣臻当时在黄埔担任政治部秘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学习上比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如此平淡无奇的中等生,校长蒋介石自然不会关心,甚至可能对林彪这个名字根本没印象。蒋介石注意到林彪已经是1933  相似文献   

20.
许继慎,安徽省六安县(今六安市)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徽地方党团组织的创立者之一。1924年5月,许继慎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开始其戎马生涯。周恩来让他当候补干事1924年11月的一天,正在军校训练的许继慎被通知到区委开会,那是许继慎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当时,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告诉许继慎,广东区委决定在黄埔军校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由在安源搞过工人运动的蒋先云担任书记,王逸常、杨其纲分别担任宣传、组织干事,许继慎和陈赓担任候补干事,形成黄埔党组织的核心。之后,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在每个区队都建立党小组,发展了80多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