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学术文化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我国宋代儒学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宋代以降多有对宋代儒学文化的服膺、改造和重构,宋代儒学文化传至东亚各国.与各国的学术思想和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所谓的“儒学文化圈”。表明我国宋代儒学文化在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东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卓越的贡献。这可以说是东亚文明发展中的一大奇观。但是,近一年多来,当人们还在乐道于“东亚奇迹”与“亚洲价值”的联系时,随着金融风波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又使一些人  相似文献   

2.
蔡方鹿 《学习论坛》2007,23(5):53-56
二程的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宋学发展为思想史上的理学的重要标志。二程以新儒学的义理来阐释儒家经典,是其与前代儒学的基本区别,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二程创立的天理论哲学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二程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论,由此体现出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翱的心性论思想是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复性书》的研读,梳理李翱提出的心性论思想体系,并结合《中庸》以及中国佛教哲学中的相关思想,揭示李翱心性论思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慈”“孝”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体现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某一学术思想的专利.儒法之争的结果,是原本彼此对立的儒、法两家,最后融合于二千年中国的治国模式中.就个人层面而言,儒学面临人性本善与如何处理人的恶行之间的困境.其中处理较好的,是宋代儒者.在国家兴衰的过程中,儒学既没有救民于水火的功效,也没有导致或加速国家的衰亡.这是因为,权力体制不受儒学制约而独立运作.当前中国的“儒家宪政主义之争”,彰显出当前中国思想撕裂的现状.未来中国的儒学地位,不可能超越古代中国“外儒内法”的模式,最多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发挥作用,而不可能取代法律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基础规范.  相似文献   

5.
论贾谊的儒学观──兼论儒学取代黄老的内在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是汉初继陆贾之后又一位极力倡明儒家学说的思想家。自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贾谊时被目为法家者流,后代学者亦或归其儒,或称其道,或属之杂。其实,同陆贾一样,贾谊思想仍属儒家体系,他在汉初具体历史背景下,对儒学作出了新的发展,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承转。他与陆贾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思想渊源直接上承苟子,立足于儒家的礼制传统,更多地融入了法家的色彩,而仁义为本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一、贾谊的礼治思想小起人伦日用,大到安邦定国,…  相似文献   

6.
彭永捷 《前线》2014,(10):41-42
儒学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在历史上总是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形态,总是不断演变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儒学,儒学在当代也依然会找到适宜的出场路径,从而获得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义理、价值和原则,合理转化为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 相对于先秦的经典儒学,其后每一代的儒学都是新儒学。一种完善的新儒学,必然是按照孔子所重视的“仁”与“礼”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对作为儒家核心义理的“仁”作出新的论证,使新儒学表现为阐释和论证儒家仁义思想的新仁学;后者要对实现“仁”的社会方式给出安排,使新儒学表现为落实于现实生活的新礼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儒学发展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研治中国儒学循此两条线索,思想贡献与典籍贡献并重,传注训诂与义理学说并重,汉学与宋学并重,方能较为准确、均衡、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面貌。从中国儒学发展的基本事实出发,作者认为儒学发展有五大阶段: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3.魏晋隋唐——儒、道、佛斗争与交融时代;4.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新阶段;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清理与总结时代。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唐时期,韩愈在先秦儒学道统思想论述基础上,明确提出儒学道统论以排斥佛老、复兴儒学,其精神实质是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不仅具有在理论上承前启后开宋明理学之先的创新价值,且其儒学觉醒意识集中倾注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外王致用,以儒家经世精神关注社会民瘼、排斥佛老,先后两次被贬官岭南,却积极在基本为四夷即今所谓少数民族中传播弘扬儒学,接橥的是拓展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思想文化进步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成 《唯实》2011,(10):34-37
在宋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所集大成的"理学"与陆九渊领军的"心学"是其中两个主要学派,朱、陆皆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共扶名教,同植纲常。为此,两人进行了十余年的学术争辩与互动,试图在儒学的框架中实现"理学"与"心学"的融合,终因双方学术之路迥异而难以实现。考察朱陆的思想差异,主要集中于这样几个层面:"理"本体的外在支配...  相似文献   

12.
胡宏的道统思想是宋代理学道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统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不仅勾勒出了上至伏羲、神农、黄帝,下至二程的道统传承谱系,而且宣扬了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地位,并影响了张栻、朱熹、魏了翁的道统思想,对确定周敦颐在宋代理学道统传承中的官方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受宋代理学思潮影响,胡宏将孔、孟以来的仁义思想,发展为道统的核心内容,并将仁义与心性论、体用论结合,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理学道统论。在道统传承中,胡宏在重视“六经”的基础上,强调“四书”的价值,主张“学道者,以心传为主”,对朱熹道统心传说产生了一定影响,体现出宋代心性哲学对宋代理学道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金玉 《唯实》2007,(8):22-25
与韦伯等经典现代性理论强调现代性发展的趋同性不同,多元现代性理论强调现代性发展的差别性和独特性.现代性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制度特征,并因而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当代新儒家在内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儒学价值对于东亚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性,并进而强调回到传统、回到儒学.因此,强调儒学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也成为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关切.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多元现代性,否认现代性只能从基督教文化生发出来.但文化保守主义究其实质仍是韦伯命题的另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14.
王金玉 《唯实》2007,(9):22-25
与韦伯等经典现代性理论强调现代性发展的趋同性不同,多元现代性理论强调现代性发展的差别性和独特性.现代性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制度特征,并因而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当代新儒家在内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儒学价值对于东亚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性,并进而强调回到传统、回到儒学.因此,强调儒学在现代性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也成为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核心关切.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多元现代性,否认现代性只能从基督教文化生发出来.但文化保守主义究其实质仍是韦伯命题的另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15.
汲取儒学精华 创造经营优势──曲阜孔府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淑君访谈本刊记者通讯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扎根于儒学发祥地的孔府家集团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汲取儒学思想对市场经济具有的正面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张羽琼 《当代贵州》2013,(17):62-63
自中原文化进入贵州以后,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形式化教育与少数民族原始形态教育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就一直成为贵州教育发展的主线。贵州建省六百年来,中原大传统文化与区域小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儒学教育与少数民族原始形态教育并行发展,构成了贵州教育多元发展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作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中写道: “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所无法比拟的.”在儒学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后,在宋、明两朝叠起了一座高峰,进入了“新儒学”阶段,而王阳明心学则是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儒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资源,海外新儒家功不可没。儒学历来重视道德价值问题,有助于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的重构。儒家倡导的人文伦理学,同基督教倡导宗教伦理学,可以融会贯通:二者都是建构全球伦理的思想资源。阐发儒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有助于提升儒学在全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孔子创儒学于春秋,但儒学真正对中国各民族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始于西汉。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不仅被作为汉代文教政策的灵魂指导汉代教育,而且开辟了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先声。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之后,便开始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辐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志华 《学习论坛》2006,22(10):58-62
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