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佩环 《长白学刊》2011,(3):145-149
丈化交往需要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文化交往中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文化选择使文化交往的实现呈现出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趋向.在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的对立统一中,文化交往最终将实现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合理思想资源的吸收与超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与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定了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5.
沈跃龙 《传承》2013,(4):88+90
文化保守主义就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维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反对不顾中国具体国情的照抄照搬西方模式,但固执于"中体西用",不承认文化有"质变""飞跃"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文化保守主热度:★★★★观点与主张: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在重建儒家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吸纳、融合和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思想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历经一百五十余年的嬗变,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伴随新世纪的到来,文化保守主义在思想与实践层面发生了新变化:读经运动风起云涌;孔祭活动不断升格;各种纪念峰会频频召开。新世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变化引起了政府、学者乃至社会民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犹如一支“催化剂”,使得国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高歌奋进的姿态活跃在思想文化的中心。2020年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新动向:“中医热”急剧升温,“儒家政治文化热”借势发力,儒家文化参与现代生活世界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它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文化左派肇兴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它对当时美国内外政策的抨击的确有一些正面意义,但它的负面影响在今天更值得引起重视。它认为当时的美国由于统治阶级力量过于强大,基本很难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因此把中心放到文化批判上,而这种批判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簇拥者基于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对社会的不满而已。同时,由于认为工人阶级已经蜕化为统治集团的同路人,文化左派的精神导师马尔库塞将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身上,赋予其极高的政治与文化特权。文化左派流行于美国大学,造成身份政治大行其道,将群众置于右翼保守主义势力之下,带来政治与文化认同困境。对中国而言,源自美国文化左派的各种解构理论,旨在解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需要引起警戒。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批评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史观 ,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 ,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金岱 《理论月刊》2012,(7):45-50
文化保守主义兴盛是19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思想界最为突出的景观,主要表现为中学路向:回到"汉儒"和西学路向:回到"文革"。文化保守主义兴盛的原因是复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当下问题,世界情境的全球化趋势,解释上的西方后现代思想路径,这一切都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提供了舞台。文化保守主义兴盛在今天中国的思想格局中显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危险性亦不可以不警惕。我们认为:"独尊儒号"不能再"伦"中国,前现代之平等观念不可能解决今日中国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10日《南风窗》刊登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民族主义,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光谱,至少,我们可以发现其沿着两个路向展开。首先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体现的文化民族主义,这部分知识分子认为面对今日中国的道德沦丧和精神空虚,只有回到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心灵智慧,才可能找到诊治的灵药,而儒学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儒学所包含的伦理准则被阐释成现代人必需的心灵鸡汤。知识分子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另外一个面向,则是反西方的文化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卿臻 《前沿》2010,(7):156-159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空前大涨,由此引发了全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向内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民族主义和向外的民族文化认同——强势文化认同,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应该是既继承又超越,和合转生儒家文化传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资源,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储昭华 《人民论坛》2020,(12):120-123
从共舞中的一员逐步走向思想舞台中心,成为主流之一,是近十年文化保守主义最显著的变化。随之而起,从以“抗争”求“保守”,转向以引领潮流、走向世界为目标的“进取”之路,则是其更深层次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唯有在文化反省的基础上辨明自身的方向、目标与进路,才能更充分地彰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文化自信,避免重蹈历史和他者的覆辙。  相似文献   

18.
陈东辉 《传承》2013,(6):66-6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有关世界文化的思想认为,民族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平等性和世界性要求我们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时,必须要有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在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时,要警惕并坚决抵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虞晖 《传承》2013,(4):66-6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有关世界文化的思想认为,民族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平等性和世界性要求我们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时,必须要有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在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时,要警惕并坚决抵制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自觉、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显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观应运而生。这种文化自信观,是基于文化自觉之上以文化自信为心理表征的本土文化观,是集文化自主性、特色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认知于一体的整体文化观。在认知文化自信观的过程中,我们要辨析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几种不良文化思潮,并协同推进"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体、自信之力、自信之器"五位一体自信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