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卫东 《求索》2012,(4):121-123
法的社会规则理性,必然要求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法",由此产生"法"的多元思维进路。该进路下,不仅承认国家法对社会的范导作用,也注重民间法、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规则对现实社会群体"活法"实然规则作用。研究理性告诫人们,多民族统一中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必须理性直面少数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生成的传统习风习俗、传统习惯法及传统习惯,并对其进行法理辨析,进而充分挖掘西部少数民族地方本土资源,实现法治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美、法同是西方国家,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都对"理性思考"有着重点考查和引导。我国的作文题对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等考查较多,抒情性较强,体现出感性表达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需要理性,理性的经济包含着人文关怀.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向来主张人是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体,人文追求是社会和谐思想的体现."经济人"面临的"理性"挑战,反映了人类理性的提升,表明经济"理性"与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人文环境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要求人类理性呵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人文的经济和弘扬经济的理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4.
刘英 《思想战线》2005,31(3):20-22
康德哲学从其"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自由"概念.他的"理性"概念包含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性概念的两大精神要素,即"努斯"精神与"逻各斯"精神,从前者演绎出理性的"先验自由";从后者则演绎出理性的自我规范性,即意志自律.他论证这种基于纯粹理性基础之上的自由则是为了确认人是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5.
对刑法的信仰源自对法律条文的信仰。由此刑法解释应当从法律条文出发,通过对处于刑法条文具体语境的理解,考察其在整个刑法体系中的相关关系来确定某个法律词汇的内涵。将"法益"认定为刑法的目的是正确的选择,但是需要对刑法保护法益的来源做出详细论证才能确认其法益之内涵。刑法保护的法益只能够从刑法条文中去推断,结合具体的案情来实现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7.
黄辉  赵嵩 《公安学刊》2006,(2):52-55
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必然是法治之路,需要法的理性之治。法的理性之治,是民主政治国家的最高追求。文化建设的理性与法治的理性具有同一性。在现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必须树立法治理性的观念,运用富于理性又切合国情省情的法治手段,推动文化建设切实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8.
观点     
2014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法治中国需要公共理性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来说,我们缺乏的并不仅仅是法律在数量上的扩充和制度在文本上的优化,更为缺乏的乃是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同当前法治建设过程中公共理性的匮乏直接相关。这种公共理性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治理性"和公众的"社会理性"。就政府的"政治理性"而言,它意味着作为公共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先后从"捆绑式社会"变迁到"现代市场要素与传统因素二元对立并存"的社会,再到整体全面转型的"裂变自致性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和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冲突理性也有一条鲜明的变迁路径,即从价值型理性为主转向价值型理性与工具型理性交错并存,再到工具型理性的扩张。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理性变迁的路径,是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关系和结构变迁的深刻反映,是农村社会冲突行动变迁的"隐藏"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苏瑞莹 《前沿》2007,(12):24-28
孟德斯鸠是启蒙时期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法律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所以,法律与社会存在密切关系,社会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则是法律变化的根源;法律变化也会引起社会变化。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犬儒的生存状态与启蒙理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犬儒式的生存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状态的时候,就迫切需要重提启蒙,让启蒙的智慧与勇气帮助人们从自私、犬儒、蒙昧的状态中警醒过来,重建健康的个人、民族的理性。考察康德关于启蒙理性的思考,主要是从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两个向度讨论启蒙。首先是“自我启蒙”,每个人都应该要求自己不要让唯利是图的非理性的理性控制自身,尽可能正常、健康、道德地使用我们的理性。其次是制度启蒙,其要点是法与公民的相互启蒙:法给公民以健康运用理性的基础、框架、保障和必要的限定,而公民对法的相信、依靠、服从,以及必要的怀疑,使法得以落实为实在、有效的活法。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哲学的"原点",这是由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但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诠释中寻觅出其所共同蕴含着的深层的哲学意味,那就是哲学的本质即"理性",这是一种反思的理性,理性的哲学充分地依赖于语言。所以,没有语言就没有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理性的哲学的"原初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理性。现阶段能否抓住这一历史理性,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相结合,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灿斌 《岭南学刊》2007,(6):106-111
人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质属性,包括原欲和理性两个方面。原欲产生理性并推动理性发展。理性一方面为原欲的满足提供更多可能的途径,另一方面又给原欲"立法"。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性即原欲和理性在外界环境中的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从经院哲学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的理性经历了一个由认识上帝的工具到黑格尔哲学中取得上帝身位的演进过程。本文在追溯这一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康德、实证主义、尼采等对理性局限性批判,提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中的上帝,要么是依赖理性论证的上帝,要么是取得上帝身位的理性本身。据此,文章认为,"上帝死了"不是信仰的终结,而是理性与信仰分野的明晰,并敞开了人们探寻理性和信仰问题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底线公平规定了中国民生建设所应当依据的原则与标准、项目及目标,它是"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理查德·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罗蒂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科学,正确地指出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所必然具有的"素和性"、"建构性"和"约定性"的特征,但又完全无视科学与各种非科学文化的根本区别.科学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理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将贫困群体假定为"经济的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进行研究。然而,遵循相际经营原理指导、结合武陵山特困区案例分析,发现贫困群体实际上是其所处特定背景中的"相域理性人"或者"相域有限理性人"。贫困群体虽然有时做出他者眼中的"非理性"行为,却往往是该群体在经济、文化、民族等相域要素规约下,依据自身逻辑进行的合乎理性的抉择。因此,要想解决好贫困问题、科学制定减贫政策,就应当参考借鉴相际经营原理等中国本土化经典理论,注重分析贫困群体所处的具体相域,才能找准阻碍减贫的症结并对症下药,从而通过相域要素干预等手段促进其减贫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良法”与“恶法”之思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围绕法的道德性及"恶法"是不是法的问题有过激烈的讨论.自然法学派坚持"良法"观,提出"恶法非法",而分析法学派坚持"恶法"观,提出"恶法亦法",这与它们所处历史和文化的具体环境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体现自然法的理性,尽量使法的制定达到"良法"的层面,当前,在执法与守法的过程中,则应遵循分析法学派的理论,按"恶法亦法"的观点,不管是"良法"、"恶法"都要一律遵从,以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理性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揭示了市场理性原则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非理性的异化现实,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正是把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结果。与法兰克福学派所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理性导致非理性体现的是理性本身的"二律背反"。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扬弃理性的异化而不是抛弃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