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大包干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年来,滁州人民始终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大力构筑以实施“三大致富工程”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格局。一是实施粮食集约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2.
多数同志认为,目前农村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其直接原因是农民积极起来摆脱过去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和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从而要求采取“直来直去不拐湾”这种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大包干”是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之一,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理由是:(1)实行“大包干”的社队,土地、大型农机具、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集中主要精力首先把农业搞上去的战略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安徽最早创造了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在生产领域中的自主权问题,因而走在了第一步改革的前面。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二步是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使整个农村改革深入到流通领域。安徽农村在第二步改革中也  相似文献   

4.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第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江淮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它开启了农村经济改革的闸门,迅速改变了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并成为我国全方位改革的先导。同60年代初安徽的“责任田”和曾希圣的名字紧密相联一样,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的“大包干”是与万里的名字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北京郊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农委主任李进山。李进山在谈到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时说: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加快郊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了诸多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应对这种挑战。从当前情况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集体经济缺乏活力;一些部门、单位随意侵占农村集…  相似文献   

7.
小岗村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小岗村这个地名,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2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以严俊昌、严宏昌为首的18位农民,将土地包干到户,首创了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从而引发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小岗村与大包干同时扬名,为世人关注。 小岗村地处安徽省凤阳县城东40多公里处,1978年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的轨迹和创新,其政策理路在于: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改革初期,突破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新的思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取向改革时期,以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产业领域等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逐步完善时期,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新时代,重视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的轨迹和创新,对新时代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梳理四十年来的安徽农村改革,安徽农村改革遵循以下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一是"大包干"创建了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巩固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三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四是农村"三变"改革完善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最后,依据安徽农村改革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路径,提出下一步安徽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江淮》2005,(2)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起步的。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有包产到组、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等。这些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有学者和当事人做过区分,但"大包干"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学术著作和宣传文章看法不一。揆诸历史文献,"大包干"概念的核心内涵有三:其一,"大包干"的前提是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其二,在统一计划下,"大包干"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是"组",不是"户";其三,"大包干"基本的核算分配方式是在生产队统一分配方案下,由作业组来核算分配,作业组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分配单位。  相似文献   

12.
东平县接山镇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路子少的实际,总结推广了"边角经济"增收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薄弱村发展起步问题。找准症结,破解难点,确立薄弱村发展路子。接山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税费改革后,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多数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2011年底,全镇集体经营性收  相似文献   

13.
一、必须认清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已是举世瞩目。我认为目前核心的问题是看集体经济是否巩固和发展。有些地方的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是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深刻,集体经济搞得好。有些地区的经济欠发展,主要是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徘徊或滑坡。因此说,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首要的是解决好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提起小岗村这个地名,相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并不陌生。2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以严俊昌、严宏昌为首的18位农民,将土地包干到户,首创了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从而引发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小岗村与大包干同时扬名,为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收多收少都是我们自己的!"20世纪70年代末,这首出自安徽省凤阳县城南公社岳林大队岳北生产队的大包干到组歌谣,传遍全国。它不仅对推动我国农业大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被国家教育部编入初中二年级历史教科书,对全国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这段历史也很有意义。笔者是在1978年4月由地区机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的衣食有了保证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中国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其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填饱肚子。1979年到1984年我国的改革重点是农村改革,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第三个“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出,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森 《前线》2015,(2):105-10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北京市农村地区客观地面临资源重新配置、实现城乡统筹、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权益保护等重大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诉求,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产权虚置、社企合一的传统合作制正逐渐被股份合作制为代表的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所代替,引发了农村社会经济多方面的积极变化。但是,目前北京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改革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缺乏全局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1961年10月,中共中央初步确立把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由大队下放到生产队。根据中央的指示,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同志率领一个工作组,于10月下旬抵达闽西,就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问题作了十天左右的试点调查。11月7日,邓子恢同志在龙岩地、县、公社三级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大包干”问题的报告》。邓子恢同志的这个报告,热情赞扬和积极倡导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批评了一些干部以为这将导致“单干”或“倒退”的错误观念。这个讲话,反映了邓子恢同志在当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思想。今年是邓子恢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为了研究邓子恢同志的农业经济思想,本刊特刊登这篇讲话纪录。为了保持历史原貌,刊载时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许多报刊发表文章,就农村集体经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土地所有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农业经济问题》杂志1985年第3期、第5期先后发表了高鸿宾的题为《对农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村民富起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力量不足,"无钱办事"的问题时有显现。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