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于灯下读书     
陈孝荣 《党课》2014,(20):84-85
于灯下读书,是我很早就养成的习惯。我出生在鄂西一个边远的农村,那个时候家里还很穷,山里也没有通电,我的灯下读书,只能是在煤油灯下读书。当夜晚到来的时候,一盏煤油灯放在火垅里,母亲在灯下纳鞋底,我则捧着一本书坐在灯下静静地阅读。煤油灯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就像一双昏花的老眼,当我读到忘情的时候,我就将屁股下的椅子一点一点地往煤油灯下移动。有时候一直触到煤油灯下,将煤油灯打翻,或者是头发被煤油灯的火苗烧着了我才发觉。这时,母亲总会从她的鞋底上抬起头来,冲着我说:“你不能慢点儿啊?”  相似文献   

2.
读书最快乐     
正多少个春花秋月,多少个星斗满天,小屋里的我,忘却屋外缤纷的世界,泡杯热茶,点根香烟,便沉入书的世界。书是一种力量之源,人生缺少了书籍,就像宇宙没有了太阳。要读书就得买书,于是常常逛书店,见了就买,宁愿饿肚子。买来的书在柜子里装了一排又一排,床底下还委屈着不少,用时才知太少太少。夏日的窗前,坐在阳台的沙发上翻书,体味书中那悠远而绵长的意境,我常常会有一种杂念顿消、思虑澄明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一帮年轻的机关干部尚未成家,住集体宿舍,吃机关食堂。当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每当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时,一位负责炒菜的老师傅就会拿个板凳坐在食堂的门口,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家吃饭,并常常流露出一种幸福的微笑,从不言语什么。少不更事的我们初始并不在意,时间长了也不以为然。忽然有一天,一个快言  相似文献   

4.
徐锡广 《当代贵州》2014,(20):20-20
正作为领导干部,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发展,就会本领恐慌,就无法正确高效地领而导之。年少家贫,难得有好书读。好在父母都重视读书。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修过铁路,后来做过村支书,在农村算是有见识有文化的人了。母亲亦崇尚读书,常常说"世上只有读书高。"我读书始于五岁。一天晚上父亲教二哥背诵王维的《画》:"远看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谎言     
葛闪 《党课》2014,(9):104-105
在南方已久的他,给在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这种电话,他是隔三差五就打一个的,他生意实在忙,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关怀。母亲离开后,父亲就像院子里的老磨盘,没了推磨人,除了历经风雨沧桑的苦痛外,蕴藏在心头更多的,是无尽的孤独。他甚至能想象得到,早上,父亲会坐在门槛外,默默地吸着旱烟,一轮又一轮的烟圈,氤氲在他的周围;而中午,父亲就会躺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拿一张报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相似文献   

6.
<正>从我记事起,就看见母亲有一台缝纫机,上海产,蝴蝶牌的,母亲总是把它擦拭得锃明瓦亮。每次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缝纫机边做衣服;经常半夜一觉醒来,她还点着灯在缝纫机上穿针走线。我的记忆里,她总是不停地咯噔咯噔地踩着缝纫机低头劳作,有时抬头看看我,开心地一笑,用手摸摸我的脸。她的手细长、柔软,一直都是很热乎。母亲的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缝纫机帮她把会过日子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供应的布票有限,几  相似文献   

7.
陈孝荣 《学习月刊》2014,(19):12-13
于灯下读书,是我心里最大的一抹温暖,是我心灵的原野上盛开的最大的一朵花朵。因为在灯下读书,幸福的滋味就像是世界上质地最柔软的一种物体将我紧紧地拥抱着。身边的宁静也变得异常听话,就静静地待在我的旁边,看着我,随着白字黑字和书中情节,跟着我思维的箭头在一条看不见的笕阔的路上一路前行,通往知识的殿堂,通往幸福的巅峰。  相似文献   

8.
张萍 《当代贵州》2011,(33):58-58
工作之余,步入我的书房,书柜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书香飘逸。捧一纸书香,打开温存的灯,字里行间,静静地享受着书房的情趣,不知不觉的,就会体悟到,读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正"妈,今天下雨路滑,就不要出去买菜了。"坐在办公室的我,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轻轻地对电话那头的母亲叮嘱。"这点雨不碍事,你工作忙,就不要操心买菜的事了。"母亲说,"还有,中午在单位不要凑合啊,要好好吃饭,你太瘦了。"听着母亲关心的话语,在这个下雨的秋季,我心里暖暖的。在我刚刚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突发脑溢血离开了我们这个幸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喜欢读书。直到今天,母亲还能说出我读书入迷的种种故事。比如撞了电线杆子、砸了酱油瓶子、摔进土坑、忘了回家等等。那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书,只能找别人借,甚至不惜用一根冰棍、两块黑糖去“贿赂”同学。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旧皮箱     
<正>在我家卧室的衣柜里,我一直珍藏着一个旧皮箱,箱的四角已经磨损,箱面也已褪色,已有19个年头,虽早已遗弃不用了,但我还是舍不得扔掉它,一直把它珍藏着。看着皮箱,我的思绪就会回到过去的那个年代。1993那年7月,我考上湖南长沙交通学院,母亲高兴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母亲亲  相似文献   

12.
仁师·人梯     
仲夏,深夜。延安市文艺之家的五楼上,仍然有一个窗口的灯亮着。房子里,他躬身坐在桌子前翻阅着一叠叠稿件。汗水顺着两颊往下淌,背上背了一个大大的“地图”。他就是《延安文学》杂志主编———曹谷溪。这已不知是第几个夜了。只要我醒着,他就这样坐着,就以这种姿势告诉我一种做人的法诀:坚韧。时逢建国五十周年,延安市准备出版一套文艺丛书作为献给祖国母亲五十大庆的贺礼。诗歌卷由他主编。五十年的历史长河中,延安涌现出大批的诗人和诗作,必须完整而富有权威地整理编辑,力争不遗漏一位本土诗人,不遗漏讴歌延安这方土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感受母爱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儿时的农村,卫生科学的普及微不足道,封建落后思想到处弥漫。我刚懂事时,每每问及自己是从哪里出生的时候,大人们的回答常常是:你是从野地里抱回来的,或者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信以为真,14岁前就没有去感受母爱。升入县高中,我开始住校,每周六下午回去,周日返校。每当遇到下雨或下雪,泥泞的村街道无法骑自行车,母亲每次都是将车子扛到离家一公里外的柏油路上,我没有一声“谢谢”,骑上车,带着母亲为我准备的干粮(馍馍、咸菜)上学去了。这丝丝的爱,我没感觉到。  相似文献   

14.
<正>我无数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想母亲了。从床上爬起来,想给母亲写信,而每次坐在电脑前,总是呆呆地,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情形孜孜不倦地重演。从我十八岁离开母亲,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现在,尤其是最近,在镜子里发现自己已经花白头发以后,思念愈发深重,想母亲会想得心很疼,那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疼。母亲健在,已经八十六高龄,却是一头青丝里间插白发,还只能算“挑染”。一大把年纪了,身体有些佝偻,人矮小了许多。我每次回家一定要回到她和父亲  相似文献   

15.
吴若增 《党课》2012,(2):121-122
生活中,有些事人们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你要是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荒谬。比方说在酒席宴上,常常会有人站起来端着一杯酒强迫我喝下去,说要是喝了就是给他面子,要是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提出这个要求的人,自以为没什么不要,因而理直气壮。而我,就常常会在心里边暗暗觉得好笑。  相似文献   

16.
宋朝才子、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但凡名人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有一种大手笔、大气概。我也喜欢读书,也喜欢在闲暇无聊时像鲁迅先生那样“随便翻翻”,但却真不敢自诩为“知识分子”。有时,坐在书卷成堆的“惠涵书屋”里,手捧书香郁郁的书籍,顿时忘却了世事的喧嚣。仔细想想,我何尝不是把身心都托付给了读书呢?于是,想起我和读书有个约定……  相似文献   

17.
正爸妈离开我们已经三四年了,几年里感觉父母依然在我身边,从未远离,那温暖的笑容是我脑海里最美的画面。每次照镜子,看着我与母亲酷似复制的长相,怀念他们陪伴我近40年的每一天,满满爱的能量。我的父亲是甘肃人,与小他10岁的母亲结婚后生育了我和弟弟两  相似文献   

18.
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棵没有伪装的树生命的叶子在母亲唠唠叨叨的话语里散发阳光的气息脚丫子也不满足根的埋藏了露着舒服的丑态坐在母亲的热炕上像一只没有长大的山雀儿望着母亲深情的目光亮亮轻松的翅膀远方其实就是这个窝儿不管飞到哪里只要一回头再累的翅膀也经不住温暖的召唤父亲的马儿与我的摩托劝父亲到城里到我的小楼里住父亲说马儿呢我说城里有公共车有我的摩托父亲牵出他的枣红马儿骑上绕着五月的田野转了一圈看见骑着马儿的父亲年轻了我打开马达我的摩托在乡村的路上飞跑父亲摇摇头马儿摇摇头我骑不住父亲的马儿父亲不愿坐我的摩…  相似文献   

19.
陆蓉 《当代贵州》2014,(12):58-58
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深入静时父亲伏案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受父亲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便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从《三字经》到《我要读书》;从《烈火中永生》到《欧阳海之歌》;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词……我就像鱼儿一样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10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失学了。一天早上,我倚着门框,看着昔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阵阵酸楚,眼里滚动出泪水。这时,父亲用  相似文献   

20.
赵琴 《共产党人》2009,(17):53-54
我喜欢读书,因为我坚信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了解我的同事,都知道我的老家在甘肃省会宁县——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红色革命圣地。虽然,40多年里,我仅仅随父母回过6次家乡。但文风蔚起和人才辈出的教育奇迹常常会使我对会宁这块贫瘠的土地始终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而神往而叹服。今年高考,会宁县又传来喜讯。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500人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