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独家揭秘一个美国将军眼中的蒋介石与中国抗战——约瑟夫·史迪威缘何来到中国?他为何与蒋介石屡生抵牾乃至反目?他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与抗战决心?他对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又有各自怎样的评价?他为战时中国国民政府军队的变革作了哪些努力?他如何看待中国远征军?……种种疑问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为二战时期美国援华抗战的最高军事长官,史迪威亲眼见证和参与了中美两国联合抗日的那段历史。书中,史迪威将军透过自己私人化的视角,将这段历史给予了生动、鲜活的还原。  相似文献   

2.
史迪威是1942年3月来中国战区任职的。史迪威初来中国时,蒋介石对他是信任的,同时对他还抱有很大期望。因为史迪威身兼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军队参谋长等职,大权在握。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给史迪威的任务是:消除蒋介石集团的动摇,增大中国的抗日力量以利于美国,并要求史迪威掌握指挥权。蒋介石的打算则是,在抗日旗号下,从美国那里得到源源不断的援助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待抗战胜利后重建他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渠冉 《党史纵横》2012,(6):23-2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化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据有关史料记载,史迪威早在1936年任美国驻华武官的时候,就开始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对中共有了一定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注视着中共及其军队的动向,台儿庄大捷后,史迪威在武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叶剑英,这也是他第一次和中国共产党人见面。这次会见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正>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事实上揭开了对中国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当时,国内形势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作为民族意识很强的红色军人,左权也在实践中逐步萌生了与国民党内的抗日军队合作,携手共赴国难的抗日军事统一战线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政府派遣,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从1942年3月抵华任职至1944年10月奉调返美,史迪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美国派驻中国的最高军事负责人,忠实地执行了美国的援华抗日政策。在极其艰苦的缅印战场,成功地指挥了中国远征军和美军的对日作战;曾多次  相似文献   

6.
1944年10月下旬,一个美国四星将军怀着满腔愤懑,也带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深的挂怀,离开了陪都重庆。当向深为忌惮他的蒋介石辞行时,他说道,无论对他怎样看待,请记住,他的动机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这位将军就是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史迪威。史迪威将军被公认为是中美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1942年,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委派来到中国,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及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美国朋友也来到中国,来到了重…  相似文献   

7.
5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发起并身体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广泛、最深入的全民族总动员,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在国民党战场,在一段时间里和若干战役中,努国军队和奥国将领都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在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得到了充分的发动,全力投身到以大众战、民兵战等形式开展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中,并倾其所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日游击战争。在沦陷区,人民冒死以各种方式包括特殊的武装斗争形式,拼力打击日寇的残暴统治。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救亡运…  相似文献   

8.
长江局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周恩来对国民党军界和中间实力派做了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军事和政治合作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也经历了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纵观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14年的历史,国民党的政策变化大致经历了反共和日、准备抗日、联共抗日、消极抗日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职业军人。他自1911年首次来到中国后,一生中又多次来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之不逢迎不为他所敬仰的人,犹如哑子之不能讲话”。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的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他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怀有  相似文献   

11.
<正>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领导对日伪的战争和反对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的过程中,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出了把根据地农业建设放在首位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还对根据地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具体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挫败日伪的进攻、粉碎国民党的军事、经济封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  相似文献   

12.
长江局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周恩来对国民党军界和中间实力派做了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军事和政治合作的主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反贪倡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证明,它是我们党领导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障。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不仅在军事上奉行不抵抗政策,而且在政治上也是腐败反动之极,以至许多国民党大员借机大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和民族的脊梁,为挽救民族干危亡之中,团结国民党中的爱国力量,逼蒋抗日,干1937牢;7月15日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与国民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党并没有因此还…  相似文献   

14.
曲晓溪 《世纪桥》2010,(22):11-14
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骁勇善战,是令日伪统治者闻风丧胆的抗日志士。东北光复后,他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为新中国的成立呖心沥血,最后以生命的代价实践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协同作战。江西是新四军的主要组建地。南方8省游击队集中整训改编为新四军后开赴抗日前线。中共江西省委及其地方党组织为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方针,大力开展了统战、民运、青运、妇运、工运、农运、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抗日活动,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江西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卫大西南后方、屏蔽重庆国民党和国民  相似文献   

16.
聂荣臻元帅在张家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八路军抗日名将聂荣臻的名字,张家口市人民并不陌生,早在50年前就老幼皆知了。他曾领导晋察冀军民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战争中又打败了国民党的反动军队,立下了丰功伟绩。 聂荣臻同志在张家口工作时间并不长,可是由于他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东征西杀,所以长城内外、洋  相似文献   

17.
迎难上,八条格起家1938年9月,异常惨烈的武汉保卫战接近尾声,日寇倚仗军事优势,攻陷了武汉周围广大地区。此时的敌后游击战场,由于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立了一个又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像钢针一样楔入敌人统治区的心脏。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寇3至6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已告破产,不得不改变侵华方略,攻占武汉后,由战争初期对国民党“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同时,把军事打击的重点转向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战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一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国民党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政策,正面战场上节节失利.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本侵略军沿着陇海铁路继续向西进犯,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6月1日决定:将豫东20万军队调往西山地,作战略转移,并且作出了扒开黄河南岸大堤,阻挡日军的决定.6月4日,日军已逼近开封.  相似文献   

19.
翻开20世纪的中美关系史,没有哪一位美国将军能如他一般:曾经和中国军队一道为抗击侵略者而亲身经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中国享有极大的权势和声望;对中关关系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同时赢得中美两国人民的尊敬。时隔60多年,他的名字仍让人记忆犹新,这就是美国著名的四星上将——史迪威将军。  相似文献   

20.
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纪念抗大建校六十一周年奚定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是抗大的创建者和指导者,他在抗大集会上的多次讲演,反映着这一光辉历史业绩。抗日军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