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汕头市金平区致力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解决好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多项救助为支撑,以慈善救助、社会互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兼顾边缘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从2006年起,新疆阿勒泰地区探索性地开展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着力建设一个各级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法规完善、资金保障落实、组织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加大救助力度,建立和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以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法律、慈善、突发事件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从长效人手切实解决辖区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  相似文献   

5.
《江西政报》2006,(13):33-3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省政府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扩大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现就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温州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全市新型救助体系框架: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资源进一步优化,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救助亮点进一步呈现,救助成效让更多困难群众分享,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7.
政务了望     
民政部采取五措施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和政策扶持、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全方位的救助体系,多方面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困难。二、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如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尽快按照政策的要求做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基础,是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好地维护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充分尊重困难群众的权利。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在年  相似文献   

9.
孙刚 《中国民政》2006,(12):30-30
江西是革命老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省份,贫困人口的比例比较大。为了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03年以来,我省从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入手,整体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社会救助体系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需要明确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提出,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立了新目标。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1.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困难群众长效帮扶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就加快建立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意义加快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重庆既是一个结构调整任务重的老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市,同时还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困难群众量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政发〔2006〕125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推进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尽管如此,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救助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4.
医疗救助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为贫困群体因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提供救助的一项救助制度,既是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医疗救助是对医疗保险最有效的补充,也体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要求。宁夏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2003年开始建立,已实行5年,不仅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也为全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完善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是指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建立基金,对患病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医疗费用补助的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最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最后保命的"底线",彰显公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使困难群众同样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实现“有人抓、钱帮、有部门管、有制度规范、有体系保证”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民政》2008,(10):30-31
近年来,仁化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与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打造阳光救助、诚信救助、公平救助,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中央部委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8.
<正>9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这是今年5月1日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意义深远。首先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完善。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兜底线、救急难",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09,(7):29-30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0.
省委作出的《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民政系统要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实质,以创新精神,在更高的起点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