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其中,“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所谓“基本哲理”,指的是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共同的哲学根据;“天人统一”是指导我们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最后一个“修身克己”讲的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这四个思想,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四个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文化传统和知识阶层却有强烈的轻利、去利、非利倾向。表面看来,两者的价度取向是相乘违的。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反对合乎理义的利益追求。“经利”、“去欲”并非绝对的核心的价值取向,而对政治领域利益的或“功名利禄”的追求,却是上升到了终极的地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乃是实用功利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可谓殊途同旧。  相似文献   

3.
面对"第五代人":新的教育与引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世代传递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了上一代的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就会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同样,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人们所认同的主导文化、核心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 因此,面对“第五代人”,成人社会的态度应是:在向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正确引导。“第五代人”身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我们确实不能再用过去的框子去套现在的青少年,用自己“想当然”的好心去“引导”和“教育”他们。我们应深入下去,去接触、去倾听、去理解、去掌握他们的“话语”和“秘密”,去认识这一代青少年的特征、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在求学、求职、生活等方面的烦恼和困难,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成人社会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祭祖热”、“国学热”等现象的升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然,对国学、对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有个扬弃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现代新文化的根基和重要来源,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发展是通过蕴涵于历史中的价值原则的置换来体现的,文化哲学的任务正在于从概念上把握住被转换者和转换所趋向者。迄今为止的文化争议由于对究竟何者向着何者发生转换的根本问题不做先行的把握,没有厘清“从何而来”和“向何而去”的问题,因而文化批判的真正对象和文化变革的真正目标晦暗不明,导致了文化目标的迷失。比如,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直接等同于否定道德,把文化导向单纯的功利主义,从而不是把旧价值导向新价值,而是把价值导向无价值。所谓激烈反传统者便是如此。这种激烈的“反”的心态若就其刚刚挣脱旧价值的牢笼获得新生之欢欣而言,尚属健康,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中华传统文化太保守、已经过时的声音时而响起.因此,如何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和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应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为指导,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在与当代发展的结合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和最充分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一、道家中的和谐图景是建设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道家中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习惯,特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化”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现代化”自二次大战以来成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仍是显而易见的———多以“科技知识”和“社会变迁”为要旨,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环境(传统、现代)的协调。我们由此可大致上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人类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社会转型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文化模式表征一种文化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模式,梁漱溟用“伦理本位”四个字作了简明精辟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相似文献   

10.
刘立云  贺云翱 《人民论坛》2022,(24):123-125
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流淌的文化”,是中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活的传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展现新的工艺文明形态。让传统技艺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内在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标志。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保护,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很自然的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历史的反思,从而鉴别出它对当今建设的价值。我们发现有些人为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落后于西方文明而丧气,进而憎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唱“全盘西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失去信心。我们  相似文献   

12.
要界定“文化”这一概念,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由此衍生的几个概念,比如文化传统、文化价值、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文化权以及人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智慧和汗水营造起来的传统民居文化,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是否有实用和保护的价值,有没有必要作为“活体”文化让人们去继承,发扬光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文化潜在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从中找到了不少对自然、对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有利用价值的文化成分,希望能启发人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之关系的时候,人们更多地致思于“体”“用”关系,很少从道德理性的层面去审视和评判传统文化。然而,将道德从人文领域引入自然领域,从感性、直觉的层面引入理性的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精华,是道德理性引领下人与人之间、灵与肉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而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和糟粕,则是道德理性挤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科学理性造成的。建设中国先进文化,首先应该深入分析道德理性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确立道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思想工作》2007,(4):27-27
邵龙宝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化传统的所有复杂性来自于“新”、“老”传统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形成的难题。问题之根本在于,应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置于现实中去考察:文化研究必须研究现状.由现状出发回到传统,再由传统回到我们的生命存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张娟 《前沿》2006,(10):185-188
腐败的泛滥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根源,其中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无疑不可忽视。传统政治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包含集权专制,“人治”、官本位、宗法、臣民意识等封建思想糟粕,也具有德治、尚贤、义高于利等廉政文化精华。其糟粕构成了腐败滋生泛滥的心理温床,其精华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则应该为我们所弘扬和用来构筑反腐败的思想防线。有效反腐要求我们对传统政治文化仔细检索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贾澜 《理论月刊》2006,(5):59-61
文化价值体系指的是由文化价值目标、文化价值手段、文化价值规则和文化价值评价等价值子系统构成的体系。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是整体主义;内圣外王、成就道德人生和道德社会是其文化价值目标;“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为主要文化价值规则;“德”为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士”是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主体,“君主”具有最高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8.
放弃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岂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2月17日,张岂之教授在“广州讲坛”上,就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作了专题讲演。 传统文化精华可超越时空 76岁高龄的张岂之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国文化思想史专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50多年。在谈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现代价值时,张岂之说,“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比如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人道有本’,讲的就是自然和人应该有职能分工,而人又能够参加到自然变化当中去,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在张教授看来,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天道人道思想是一致的,“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其精华超越时代,和现代社会仍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守望家园遗产——从白族民居保护和发展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 《今日民族》2008,(7):28-29
传统民居是我们的家园,它叠印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人类是通过对“家”和“家园”的实践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能动的,遗产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人们对自己家园的巢筑、经营、记忆与认同,才能真正被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传统和谐观与西方和谐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宁 《求索》2007,(6):150-151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原则,本文阐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指出“和谐”思想的四个层次。V与西方的“和谐”思想进行比较,阐明二者的异同,以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