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井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井研县工业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创新发展定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四化"互动。一是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发展氛围。二是坚持创新发展,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三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创新发展的活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产业核心竞争力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的目标,产业深化创新应成为总体路径.同时,应强化以下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政策体系转型和再造;改进政府R&D投入规模和机制;打造有效公共技术平台;强化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重构差异化产业组织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产业政策一直是中国推进产业形成并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当前产业政策所导致的产业竞争力弱、产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文章提出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政府功能的理论解析。1.政府的战略引导功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已经飞速发展的国家,还是后发国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不是一种直接参与的模式,而是应当发挥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这种引导和推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根据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对政府的"前瞻性"提出的要求,在政府的施政报告中,对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进行分析和预测,使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第二,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  相似文献   

5.
产业升级规律与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发展方式根本在于产业升级。如何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升级道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理性、科学的真谛所在。为此,以产业链升级支撑产业结构升级,以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促进产业升级,以优化产业体系带动产业升级,均可视为既吸纳人类文明,又立足于国情的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加工贸易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本文认为在当前促进在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公共政策主要在于: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监管模式创新,改变加工贸易"放羊管理"的现状,积极引导具有条件的成熟产业尽快实现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顺利过渡;最终目的是培养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工业。  相似文献   

7.
生产全球化的发展变革与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轴心是产业资本生产运动的全球化.直接生产过程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产业资本的全球重组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形成生产全球化的金字塔型结构.金字塔型结构有两个关键性的战略支点:一是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产业技术,构成了生产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增长点;二是以全球价值链为标志的全球生产组织结构,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化生产组织体系和一体化的再生产循环系统.占据两个战略支点的国家从技术等级和组织结构上锁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约束条件、规则和路径,并且具有不可逆性.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失衡、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所在.我国遇到的最大制约瓶颈是高端产业技术和全球价值链组织结构的匮乏,面临的最大国际竞争压力是来自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等级和组织结构上的双重约束性竞争.因此,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化创新实现产业技术等级的升级,通过管理组织创新形成全球化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循环系统,既是突破经济全球化的双重约束的唯一科学方法,又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也是构建国家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实现高新科技和管理组织双重创新的基本途径是进行三个重心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若干政策的配套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战略产业成长这一中心主题,动态地调整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科技与教育政策、环境政策、劳工与社会保障政策,使这些政策相互协调配套,形成政策合力,促进信息化成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一、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过去,产业政策鼓励了相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贸易政策则刺激了劳动相对密集的加工出口的增长。越是鼓励出口创汇,出口贸易增长越快,出口贸易结构就越偏向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加工贸易的成分就越高,贸易与国内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就越加背离。政策不协调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靖西是国家的重点扶贫县,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产业,必须转变广大农民工"等、靠、要"的思想,形成一支懂技术、识大体的产业工人队伍.这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专利密集型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与专利密集型产业升级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并以中国硬科技产业发展为例,分析比较六个主要硬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战略与政策,探讨创新驱动下专利密集型产业升级战略。  相似文献   

11.
犯罪要素应遵循裁判过程予以序化,形成由客观到主观的阶层递进模式,中国刑法犯罪构成体系可在借鉴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基础上,对通说"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予以分解重构,使传统平行结构体系融入递进因素,以犯罪构成体系的变革推动刑法理论发展与司法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日益突显,本文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角度来寻找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健康发展,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量刑基准制度”是指法官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时可供参照的具体客观的基准。作为韩国法务部“变化战略计划”重要课题内容,韩国近年来开始着手推进刑事“量刑基准”改革方案。本文将通过对韩国“量刑基准制度”引进背景、量刑委员会及“量刑基准”促进动向及方案内容、韩国法院及法务部量刑调查主导权之争及韩国“量刑基准”制定的基本经验等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刑事量刑制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1年修改了婚姻法,其中关于"离婚条件"的内容曾在全国引起争议.本文对其中的一些条款及其立法思想提出质疑.从理论、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并对婚姻立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无身份者可以构成渎职犯罪的狭义共犯;无身份者不能构成渎职犯罪的共同正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罪名确定出现规则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详细区分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型职务犯罪的条文结构差异。渎职犯罪共生模式包括静止型与动态型。应当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类渎职罪的专属性特点归纳为渎职犯罪共生模式,结合犯罪构成原理、共犯原理、竞合犯原理,区分不同情况细化讨论,从本质上解决渎职犯罪中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罪名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COA标签为正版操作系统的合法凭证。盗窃COA标签的行为不涉及侵犯著作权的问题,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盗窃COA标签的犯意不在于故意毁坏财物,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COA标签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属性决定其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因此,盗窃正版软件标签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17.
在判断行使财产权行为是否构成夺取罪方面存在司法上的困惑和理论上的缺失.传统观点认为,行使财产权行为不具有侵犯他人所有权的客体,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且是一种自助行为,不构成夺取类犯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夺取罪构成要件需要进行重构.夺取罪犯罪客体采用以平稳占有说为基础的财产秩序.行使财产权利行为的非法占有目的虽然具有债权的法律依据,但其夺取行为和手段不符合法律规定.自助行为的成立需在主体、标的、主观目的、紧迫性和手段强度上符合要求.因此,行使财产权行为应构成夺取罪,除非其符合自助行为阻却违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刑罚目的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的核心,对刑罚目的的选择直接影响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目的所体现的法的价值理念应与国家所追求的法的价值理念相适应。预防论的刑罚目的理论因其固有缺陷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而报应论的刑罚目的理论体现了对正义、公平、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的追求,符合我国的法的价值追求,适合我国国情,应当作为我国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不特定的、包括地下部分在内的组合体、抽象的矿产资源、地壳中的不动产等.由此而将采矿权归属矿业权、特许物权、准物权等形成虚无的物权体系.通过逐一甄别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单一而特定的矿产,采矿权人对矿产支配的权利状态具有自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20.
新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出台适用这项制度的具体规定就显得十分紧迫。从司法实务层面,分析了应当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后归责原则与责任承担、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举证责任、否认公司法人人格的主体和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