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理论.伴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理论界对如何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上.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尊重马克思的原意,也要尊重实践,与实践逻辑保持一致是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要深化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劳动的认识,应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体力劳动价值论;其次要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再次要辩证认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正确对待私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不但有利于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而且有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 ,促进理论的创新。同时 ,要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形式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收入分配体制 ,增强收入分配激励与约束功能 ,稳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依据江泽民总书记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跨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资本主义主要有三个特征:数字化营利、数字化剥削和数字资本化。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形式经历了从物质劳动到数字劳动的演变,数字劳动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的一种新形式。数字劳动的本质,就是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数字工人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有酬劳动,生产数字产品和数据商品,其第一动力是谋生,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资本家实现了对数字工人、用户以及整个社会的三重剥削。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审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的数字劳动,才能揭示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数字劳动的本质,才能使我们更为客观清醒地认识数字资本主义的弊端,规训资本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控,更为理性地看待数字化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对劳动异化做出了四重规定。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兴劳动,表面上给予了工人更多的空间与自由,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劳动异化问题。数字劳动异化加剧了技术与人的关系失衡,带来了更为隐蔽和深刻的剥削。由此,面对这个新的时代课题,必须要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数字劳动异化新的表现特征,以此来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扬弃,促进数字经济健康运行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今天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这就迫切要求在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中去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使人们对一些不解和争论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 :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效益分配 ;要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 ;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一种劳动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私营企业不是国有经济的对手 ,而是助手和帮手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9.
工会干部之所以必须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因为工会本质上是劳动者的组织,是因为工会组织实际上应当是社会劳动政策的平衡器,是因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才诞生了"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必须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必须着眼于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经济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央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目的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一探讨旨在解决基本制度变迁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文章还就此次讨论的特点与热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应进一步探讨的劳资关系问题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新兴的数字经济推动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劳动范式,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时代的“数字新青年”是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也日渐成为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新的劳动形态带来了新的劳动话语,当代数字青年塑造了有别于主流宏大叙事且独具特色的数字劳动叙事样态。这种数字劳动叙事在主体视野、价值维度、伦理指向等方面,内在地蕴含了他们的主体性建构诉求和困境、对劳动幸福的追求和偏离、对劳动正义的阐释和想象。理解当代青年的数字劳动叙事,对于深入把握数字青年的劳动观念,使其成为壮大数字经济的生力军和推进数字治理的新力量,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并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倡导社会主义和谐劳动观,即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既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研究和认识,又要注重劳动解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还要创建和完善让劳动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让已经摆脱了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劳动,成为逐步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劳动。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激励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字劳动是劳动的数字化生产方式。数字劳动价值创造论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在商品二因素理论、生产商品二重性理论、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及价值规律中汲取理论养分。数字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创新了生产劳动方式,促进就业走向高端化,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特征。数字劳动创造价值论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我国要利用制度优势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建立和谐劳资关系,警惕和消解数字劳动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嵌入融合,数字政府已经成为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以及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力量。系统回顾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展示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推动数字吉林“弯道超车”以及奋力实现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以吉林省数字政府建设为案例,依据时间线索梳理吉林省数字政府起步阶段、推进阶段、增速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历程及重大成就。并且将PEST模型迁移到数字政府研究论域,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逻辑维度总结数字政府建设的逻辑模式与路径启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灵活就业形态应运而生,平台资本空间中的数字劳动就是新就业形态的具体表征之一。它的一些共性特征表现为:灵活的时空安排与严苛的多重控制、情感的货币化与制式化的情感、低门槛与去劳动技能化、泛雇佣关系化与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数字劳动在缓解劳动力市场矛盾和传播公共价值方面产生了影响,并且正在推动劳动法规与劳动保障制度的升级。尽管有许多积极因素,但新就业形态的涌现也裹挟着诸多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职业身份与发展的不确定性、数字治理和劳动保护的不确定性、数字劳动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扩大,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深化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引介到中国以后,"路径依赖"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但国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路径依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简要地回顾了路径依赖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加以评析,以期对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从利益平衡中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架构。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状况的分析,检视《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年多来的实际效果,探讨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政界有政界的看法和操作的路径 ,学界有学界的思想和认识。鉴于政界与学界的认识有所不同 ,而政界对此又有所忽视 ,所以 ,这里主要对学界关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外延及其路径的依赖等问题作一综述 ,希冀能够引起政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