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永强 《唯实》2008,(8):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乐观的,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本能。在这一人性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要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他们在道德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上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李骋 《理论与当代》2009,(11):39-40
品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以情绪培养为关键,且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是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情绪理论的综述,结合当前教育,分析了影响幼儿情绪的因素,提出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人才开发中人的潜能开发之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赵滟 《世纪桥》2007,(2):49-50
人类自身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人的潜能是蕴藏在人体内十分宝贵的财富。虽然人类潜能开发问题比较复杂,但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研究人的潜能的问题却是可行和必要的。本文正是以人才学为基础,探寻人的潜能开发在人才开发中的重要性,以求在人才开发过程中,引起人们对人的潜能开发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作为目的论者,承认历史决定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确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新社会的产生与旧社会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从来就不具有普适性,它是阶级的产物。由此,有些人把马克思称之为非道德主义者。事实上,马克思并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马克思不是从内在的、评价性的方面抽象地理解道德,而是从外在的、社会学的观点来思考道德。马克思力求从经济发展的全部事实与规律上来阐明道德的内在本质。因此,马克思是道德社会学的开创性人物,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人的解放的高度来审视道德,而不是仅仅从理性上作出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7.
开发潜能,当然可以从成功者身上得到启发,从失败者身上得到教训,然而,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却可以使潜能的开发,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弗兰弗斯·培根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潜能开发的方法很多,我…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潜能开发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开发潜能,主要是指开发蕴含于人体的能量,这种能量由体能和智能构成。开发潜能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势必有其机理深藏其中。本文试从新的角度分析潜能开发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柔性化管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人格,以人性化的领导方式进行管理,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自我实现”,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在价值,把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知识化、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有效的开发组织人力资源潜能.通过自主管理、有效激励、能力培育、持续创新等管理手段发掘个体价值,强化人力资源潜能开发的内在基础;通过愿景共振、黄金分割、整体整合、环境互动的策略强调整体功能,强化人力资源潜能开发的外在条件,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实现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创造企业辉煌.  相似文献   

12.
以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对青年学生加以启蒙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使他们既沉溺感性存在又追求精神的放达,既消解知识又自我创造,既想躲避崇高又渴求诗意生活.有效的德性关怀是帮助其走出这一迷茫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民族凝聚力和认知力;同时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德性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13.
苗捷 《世纪桥》2012,(23):31-32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多样化格局中影响巨大、代表人物众多,且与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一股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西马人本主义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中,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西马人本主义的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张飞雪 《世纪桥》2015,(12):31-32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源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它镶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共十八大的理论和实践中,二者从不同的维度深化和拓展了这一理念: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价值追求;"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人们的当前需求;道路路径涵盖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对人的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面临世纪交替、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挑战.面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显著变化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在价值诉求上从工具化向目的化转变,在教育导向上从静态规范向动态发展转变,在教育方式上从被动适应向主动超越转变,在教育模式上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困境是技术观的困境,仅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社会后果就对科学技术本身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这是形而上学的技术观。为走出技术观的困境,需立足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实践,转换思维方式,从人的主体的角度出发理解、认知、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即确立人本主义技术观。  相似文献   

17.
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透视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我们可以得知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求,即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的塑造,是客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针对当代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问题,极力主张自由之后,复兴传统。本文从道德危机、古典德性传统、重新构建德性伦理三方面对麦金太尔的伦理观作简要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规范教育"和"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两种取向的教育范式各执一词,相互对立,前者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规范灌输而忽略德性培育,后者注重对德性的追寻而忽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任一取向的道德教育都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唯有整合和融通两者,建构规范和德性相得益彰的道德教育,才是道德教育获得长远发展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莉 《实事求是》2006,46(3):5-7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