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铁军  唐利萍 《学理论》2013,(28):36-37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使我国社会生机盎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追溯到社会经济伦理层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把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全面结合,从中提取时代的精粹,摒弃那些过时的、消极的经济伦理观念,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万起发 《学理论》2012,(11):44-45
市场经济不是一种单纯的交换制度,它需要一定的伦理道德对其作精神性的支撑。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内化为市场主体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表现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功能和限制功能。儒家伦理强调"道德至上",侧重于对逐利的限制,而对人的激励性不足,因而相悖于市场经济伦理。鉴于儒家伦理在其他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对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是消解这一悖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化体系之一,它可以与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印度教与佛教化相并立。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学的精华,最具有普世性,它可以为人类普遍伦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仁爱之心是一铆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明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普遍伦理最紧迫、最因难的任务是将爱心扩充到全人类。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犹一家,人类只有具备了此种情感和意识,普遍伦理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样,通和之学用之于道德,便要求打破以部为空的狭隘性,淡化族群仇恨心理,实现真正的博爱。总之,儒家仁学,包括它的仁爱通和之学,会为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5)
比较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和所面临的困境。在差异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具有展开路径不同、成德践行的内在动力结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在相似性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都确定道德可教并强调德行教化的意义,两者在个体成德践行的具体途径或方法上都选择中庸。在困境方面,两种德性观都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对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这种挑战主要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对于先秦儒家伦理学,则是其依附的礼制被边缘化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失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对孝的研究受到各个时代学者和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从而也形成了大量具有时代价值的孝伦理思想。其中又以儒家的孝伦理影响最为深远。今天,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孝伦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于芙蓉 《学理论》2009,(32):61-62
“经济交换伦理”话语进入哲学视域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经济领域不断涌现的交换伦理问题,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经济交换伦理,并以此来探讨我国社会新的经济交换伦理关系构建的指导理论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曾斌 《学理论》2009,(18):6-7
本文指出了传统儒家思想存在的尊重独立人格的节操、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立品为人、修已笃行、知行统一的道德自觉与修养理论等五个方面优良品质,并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儒家价值观对于身于21世纪全体中国国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2)
儒家伦理思想是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是培养现代公民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儒家伦理思想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立足儒家伦理学视角从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理论三个层面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策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现代化公民。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了传统儒家思想存在的尊重独立人格的节操、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立品为人、修已笃行、知行统一的道德自觉与修养理论等五个方面优良品质,并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儒家价值观对于身于21世纪全体中国国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伦理学是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兴学科,经济伦理学科研究事关人类未来经济的发展,事关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进行审视和梳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与伦理的背离和融合 ,是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和构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经济与伦理的矛盾关系的本质和根源是经济伦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市场经济与伦理的背离表现、原因以及二者融合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以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谐是其最高价值标准,修身持家,治国安邦,皆以仁爱与和谐为起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11)
儒家伦理学中关于"仁"的概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又一贯是学界所关注的传统论题。有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的"仁"伦理和关怀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通约性,即这两种理论被认为能够出现兼容的可能。然而,儒家伦理并不仅仅囿于关怀的层面,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礼"作为秩序约束效用的需要。因而,重新厘清儒家伦理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明确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认识儒家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本质区别,还原儒家伦理中"仁"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的问题,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所肯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内在结合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对此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社会主义目标与市场经济手段的统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维系;以社会主义的力量规制市场经济。由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资本逻辑对市场经济的支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致力于消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性,否定"市场经济取消论"和"自由市场放任论"两种矫枉过正的观点,用积极的政治力量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分离状态下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过程中对"行政"权力的过于强调和对"公共"属性的无情漠视致使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公共行政天然地涵摄了其内在伦理属性--公共件,因此,对分离状态下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进行整合有其必然的价值内蕴,公共行政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则是公共行政与公共伦理进行整合的应然双向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2)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经久不息,源远流长。当下中国商人缺乏"优雅、诚信、眼界"等传统儒商的特质,有的见钱眼开,只顾财富的积累和扩张,不顾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多方面进行努力,指引商人正确的功利主义价值导向,培养儒商精神信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现代儒商真正肩负起社会责任感,重塑儒商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对于市场经济存在片面理解,即认为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效率是评价市场制度的根本标准,而价值判断处于次要地位,从而忽视对市场经济伦理原则的讨论。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实践,我们开始对市场经济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从而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也离不开价值判断,也存在伦理原则。撇开公平与效率层面上的伦理探讨,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以下几个伦理原则。 (一) 尊重个体利益原则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市场的激励机制来加速经济发展,实现增加社会总福利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个体的“自利”动机的激励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市场是要  相似文献   

19.
王韦燃 《学理论》2012,(25):208-209
随着我国德育教育从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对于公民教育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但儒家伦理中的差序格局,是其仁的模式必然导致的等级制度安排,又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格格不入。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这对矛盾,来进一步探讨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水平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相似文献   

20.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许多典型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和深层影响因素逐一显现。当前和今后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抓住机遇,在规范、开放、引导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清除发展障碍,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