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遏制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刑讯逼供利大弊小"、"刑讯逼供是成功经验,不能完全否定"等糊涂观念,论述了为什么必须遏制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概由于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犯罪它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实施的犯罪;执法犯法的问题再由执法机关自己去查处,往往很难下得了手;刑讯逼供又是一种几乎无法证明的犯罪,具有自我保护和逃避惩罚的本能,这就使得对刑讯逼供的查禁非常困难.对症下药,探索遏制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作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它有历史、政治、立法、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完善立法、提高干警素质、改进技术设备、严格执法力度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产生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其司法价值取向的历史变化,考查了产生与控制它的客观条件、主体因素、立法系统、侦办机制,论述了它与科教和法治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综合遏制刑讯逼供、防止错案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遏制刑讯逼供,如果仅仅从外部进行侦查讯问权力的制约,只能够过滤掉非法的刑讯手段和方式,却不能打破既存的侦查讯问僵局,加快推进合法的讯问进程,提高侦查讯问破案的效率。因此,在考虑通过程序性规制降低刑讯逼供可能发生的同时,在讯问体制内部寻求讯问策略、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以及从整个刑事诉讼宏观体系出发,部分调整诉讼程序的结构和证据规则,给侦查讯问提供良好的运行空间,同样是遏制刑讯逼供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人文社会中,刑讯逼供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目前,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公安执法更加规范,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障,有鉴于此,探讨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现实成因和遏制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性地分析与阐述了其现实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遏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1979年至2011年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规范性条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不具可操作性,只表明立法者的一种姿态,其后果是未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行为。2012年我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非法证据排除、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时录音录像等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同时对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进行了诸多改进与完善,但有关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仍存在诸多制度上的不足与缺憾。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以法约束执法者的行为,才能真正有效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一直是困扰公安政法队伍的难题,因刑讯逼供而导致的冤假错案时有发生,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如何遏止刑讯逼供,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司法实务部门同志的密切关注。本文力图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遏止刑讯逼供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有关刑讯逼供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在地方性刑事诉讼规则中,为研究者所广泛称道的警察作证制度、讯问过程录音录像、律师在场权、沉默权、举证责任倒置等相关举措已经纳入“试验田”向实务部门推行。但实证调查显示,“书面中的法”和“行动中的法”存在较大的隔阂。现有学术研究偏向“口供虚无主义”的休克疗法该为此负责。遏制刑讯逼供的方法应当立足法治的本土资源,构建现实语境下警察讯问的权力监督体系,改进刑事侦查阶段的证明标准,创造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的条件,促成实务部门的执法规范化,达致控辩双方的平衡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在办理刑讯逼供案中侦查实验笔录证据的运用,并对传统的“由供到证”侦查办案模式的反思,提出在我国应确立相应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获得权利告知的权利是被追诉者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与侦查机关的告知义务共同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体现了权利制约权力的理念。本文从遏制刑讯逼供的角度,分别就该项权利的含义和内容、对遏制刑讯逼供的意义及我国立法在该项权利保障方面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口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各国司法界所重视。然而,获取口供的过程常常与"保护人权"这一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相冲突,刑讯逼供屡禁不止。从公安院校的教育入手,就学员们对于"人权"、"刑讯逼供"认识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人权、遏制刑讯逼供教育进行探讨,以求使未来的执法人员从根本上树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意识,自觉维护和推动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2.
论刑讯逼供与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要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必须靠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解决,文章分析了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该问题规定上的缺陷,提出立法上应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是侦讯人员在讯问过程中,采取精神和肉体折磨及摧残的办法向被讯问人强取口供的行为。这种行为产生于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时期,在现阶段也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刑事技术的重视和利用不够,侦查方法手段滞后,一些侦讯人员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要彻底根治,公安机关一定要加强法制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侦讯人员的素质,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审讯之中,建立科学的审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口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各国司法界所重视。然而,获取口供的过程常常与“保护人权”这一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相冲突,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就是一种表现。刑讯逼供的存在严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妨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公平。破坏了正常的司法诉讼程序。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是刑事审讯走向现代文明、科学和人道的重要体现。分析产生刑讯逼供的主客观原因,完善侦查讯问制度,促进我国刑事司法运作的透明化、权利救济的及时化和诉讼制度的人性化。是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法律上规定刑讯逼供的证据排除规则,是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此有关国际公约、国际文件和有关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我国在刑讯逼供的证据价值问题上,采取如下直接或间接否定其证据价值的基本措施应是十分必要的:一、法律上应明确规定,凡以刑讯逼供的方式获取的供述,一律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以逼取的口供为线索获得的其他物证、书证等除特定情形外,也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二、适当参考国外“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诉讼原则,在刑事法律中不再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这一强制逼迫性极强的内容,当然也不规定那种对抗色彩极强的所谓“沉默权”制度。三、为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供述,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侦查人员合理提问的,在一定条件下司法机关可作出不利于他的推断。四、除危害特别严重的暴力型犯罪外,禁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夜间讯问,由夜间讯问获取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五、除危害特别严重的暴力型犯罪外,应逐步确立侦查人员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的第三者在场监督权,尤其是律师在场权。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的历史合理性及现实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是仍然存在于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屡禁不止的丑恶现象,也是诉讼理论研究上的一大难题。从刑讯逼供的历史入手,对其产生的制度根源和存在条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缺乏制度条件情况下刑讯逼供仍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作出了分析,并从诉讼角度对遏制现代刑讯逼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在我国法律中,作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予以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仍然普遍存在、久禁不绝,它有哪些危害?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予以制止?文章对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其危害不言而喻,刑讯逼供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遏制刑讯逼供从制度上所作的完善。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规定,从源头上遏制刑讯逼供;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后果上排除刑讯逼供;规范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从方法上抑制刑讯逼供。明确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执法机关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讯逼供,除了直接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侵犯人民的人身权利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它必然导致司法不公,破坏国家的法治环境,导致人们对法律和司法机关丧失信心,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时至今日仍屡禁不绝,其主要原因既有传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现行法律缺损的原因.因而,防止刑讯逼供应从改变法治的社会环境及更新诉讼观念,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完善,从而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人权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刑讯逼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是刑讯逼供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里有技术的问题,也有价值取向问题.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文本设计.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应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规则、自白地任意性规则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