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建生态文明是全球当代必然选择的发展之路,创建生态文明应当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最高的价值取向是和谐,这种和谐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相爱等理念,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富矿。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全球近50年、我国近20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有所觉醒和提高,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战略性犯罪或曰"原罪"。因此,在犯罪学学科建设中有必要把对"生态犯罪学"的研究提上日程,并就什么是生态犯罪,其研究对象、目的、范围、必要性和特点,以及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出路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对立。为此,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恩主义生态观,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可分为“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两个主要方面。把这一观念直接读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有失于简单。诚然,从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到今人的生态和谐追求未尝没有一线思路可通,但由彼而达于此,则需要审慎厘定所谓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也需要把“天人合一”纳入新的视野,通过切近的阐释予以义理上的疏导和引申。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混淆的两个重要范畴。明晰"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找准"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建设的着力点。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探索贵阳"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贵阳实际的一些对策性建议,极具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生态文明的进路被现代化的发展烙印上时代价值的沦落变迁。生态文明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与价值的皈依。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经济主义技术观和生态人文主义技术观利弊 ,提出了建立生态经济主义技术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政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其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发展和运用。本文从生态观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提出一些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摆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周易》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蕴含着对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挖掘其内在思想价值,尤其是整体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并能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撑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在重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弘扬与重塑。这一方面表现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挖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另一方面表现在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新整合,而后者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亟需审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发展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生态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都是生态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把生态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应该成为未来文明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可持续发展观与中国已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就已在思考获取它们的条件了,并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的实践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永久和谐.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对生态进行改造,也必然会对生态造成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邓小平审时度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反复强调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消费、生态法制等生态观。邓小平的生态观,对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蕴涵,和谐、节欲、爱物、崇尚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都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契合点,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爱物、尊重自然规律、节制过份物欲等。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于当今中国实际中加以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丰富与发展,处理当今中国的生态危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珠海被批准为中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向我们提出了生态观念和生态责任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这段论述的意义,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责任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将生态危机的实质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生态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野,但也因强调资本主义危机的生态性质和生产的分散化而带有一定的生态决定论倾向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20.
"仁爱生命"的道德观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尤其是儒家学派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文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可资借鉴的良好文化资源.对生命的"仁爱"这种道德情怀同对万物的"敬畏"这种宗教情怀一样,它都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一种行为庇护.建构现代合理的生态伦理,需要寻找和获得这种人文理念作为深层次之文化动力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