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在批判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于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更有必要提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地位,并把这种理论当做一种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所采取的是"世界历史"的立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思维方式",就是"历史世界化的思维方式",或曰"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性原则"和"有机论原则"以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有机融为一体的典范。就社会批判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批判所向实质是资本主义商业文明,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劳动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化的批判,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货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批判,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揭露,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2)
马克思科技批判思想并非对科技本身的批判,而是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马克思在其异化理论中批判了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造成的异化问题。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对劳动者肉体的摧残和对精神的异化。深刻理解马克思这一思想,对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应对科技异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提出了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和对资本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不以构筑正义的一般理论为目的,而且关于正义本身的争论也不在问题意识之内,但正义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理论架构的核心.因为,他的经济学不只限于说明经济现象,而是通过说明现象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不单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还要揭露其否定性.因此,马克思的正义问题的焦点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进而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模式完美无缺的神话,对其剖析反思应超越政策批判而进入制度批判,超越经济基础批判而进入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权力本质的上层建筑批判。金融危机的总根源不仅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也不只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而在于维持这种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的政治制度,在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化属性。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一直不断自我调整,试图缓和或转嫁其内在冲突。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化只是其自我调整的最高阶段和完形形态。金融危机标志着西方基于现行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国际秩序进行内控、自救的企图失败。而新兴国家在危机中实现了政治上的觉醒和发展上的自主,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转化危机的空间,敲响了西方霸权的丧钟。  相似文献   

7.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概念究竟是否蕴含着关于道德谴责的规范性内容,当代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一。R.G.佩弗承袭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重构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阐明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道德内容,有效地驳斥了认为马克思剥削概念由于缺乏道德力量而无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的观点。但由于抛弃了马克思研究剥削问题的现实基础,他所恢复的这种道德批判力量又略显苍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包括:批判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强调俄国要通过发挥资本主义进步作用和清除封建残余走向社会主义;批判宣扬资本主义“永恒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批判普列汉诺夫等人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灾难论”“早产论”“经济决定论”,强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夺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批判新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并保证新经济政策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指出,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对社会批判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能力。他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虚妄的文明,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异化现象。从而揭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弊端。马尔库塞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提出了乌托邦式的解放审美和文化上的大拒绝的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从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出发,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解为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社会辩证法或历史辩证法。他把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核心要素,并通过总体性将历史、现实、实践融合于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中。这种对辩证法新阐释的重要意义在于:辩证法不再是自然的变化规律,而成为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在正义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和立场不仅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具有奠基地位,而且也是人们窥见齐氏独特的哲学思维的一个绝佳地点。本文以齐泽克的正义观试为切入点,力求展现他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不义、主张实践真正的正义方面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质,同时也力图披露其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特质。齐泽克对于正义问题最有意义的贡献在于,他用自己独特的辩证方法为当代的正义论题讨论进行了"清场"工作,所谓"清场",就是迫使人们超越当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式来思考正义问题,从而为实现真正的正义打开空间。尽管他的思考中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是其思想方法的独特性在我们对正义的探索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它们是否同时产生、是否相互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谁的影响更根本等多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就物质生产而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同时产生的。从相互影响看,它们一个构成生产关系,一个构成生产力,不可分离。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也是片面的自然观、科技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就解决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而言,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批判资本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2)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是实践批判原则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运用。霍克海默基于辩证哲学方法,由反对形而上学的体系出发,一方面批判唯心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抽象地谈论理性,另一方面批判唯物主义机械地把理性看作是某种物质本原的附属品。这种内容与形式看似冲突的批判,恰恰是其"开放的辩证法"的体现。既可以克服唯心主义的理性批判的脱离实际的弊病,又能避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批判的僵化。霍克海默在否定和批判意义上的"社会批判理论",用以清除意识形态遮蔽,并试图突破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感性意识。而理性究竟如何恢复其独立自主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栋材 《学理论》2009,(12):30-3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十一章集中讲述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认为按要素分配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对这种分配制度持批判态度,但是比照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按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有其合理和必然的一面,然而正如马克思发现的一样这种分配制度也是与历史发展相统一的具有暂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侯惠勤 《学理论》2008,(18):5-7
向读者推介这篇文章。此文似把几个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了。 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来,西方乃至世界上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不管你是否喜欢资本主义,你必须得接受它;不管目前和未来还有多少思潮在碰撞、在挑战现实,可最终还是无法逾越自由民主的制度架构。也就是说,你可以批判资本主义,却无法取代它。  相似文献   

19.
"感性"话语及其蕴含的审美之维,作为西方理性权威的突围者,在近现代和当代具有政治美学的意蕴。从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经由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到朗西埃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的批判,"感性"都被看作理想社会建构的重要维度。无论是马克思的"感性的解放"、马尔库塞的"感性的重建",还是朗西埃"感性的分享",其理论的旨归或是批判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劳动而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审美王国,或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具理性导致的单向度的人而诉求总体的人,或是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倡导审美的民主。由此马克思、马尔库塞与朗西埃为人们呈现出脉络清晰的政治美学发展谱系。  相似文献   

20.
仰海峰 《理论探讨》2003,4(5):27-31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社会.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种生产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以符号与文化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的这一分析,实质上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