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网络公众参与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于推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又由于存在的问题和非理性趋势而给社会政治环境带来消极效应.必须对网络公众参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并从社会价值预期的合理确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网络制度建设和网络伦理建设等几个方面促进网络公众参与沿着理性、有序、规范的轨道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弘扬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2.
张颖 《理论参考》2009,(8):26-27
网络舆论价值对社会和谐的建构作用 1.建言献策,促进政策科学和民主。社会和谐意味着以人为本,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社会和谐中的网络舆论价值的实现不是一种声音的表达而是多种声音的共鸣,体现着政府和公众关于国家建设和处理社会事务的共同意志。网络舆论是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是公众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危机,是由于不利的或负面的网络舆论占领了舆论的主阵地.导致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虚拟或现实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改善性或破坏性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场革命。网络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网络公众舆论的塑造还是网络议程的设置都凸显出公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众更为平等地掌握信息,参与政治决策。网络的民主功能是显著的,然而非理性的话语交往和无视规则的狂热却限制了网络民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丽 《求知》2014,(6):39-40
<正>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网络日益成为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言论对社会舆论走向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影响社会和政府决策的一种重要舆论力量。一、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兴起,凸显了数字时代的崭新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强大驱动力。随着市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成为公众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舆情给政府的决策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可以避免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可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3G时代,手机网络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手机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引领了传播方式的飞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新型的舆论方式,是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形式之一.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权力运行有着积极影响.在研究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模型探析网络舆论监督倒逼机制,并从公众与政府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其内在运行机制.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舆情,政府必须加强廉政体系的建设,深化公共权力运行体制改革,更新网络舆论监督应对理念,构建网络舆论监督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搭建了公众与国家互动的平台,成为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新型批判力量,但是并不能就此说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相互对立,它们都是朝着政治民主化的总目标前进的。网络舆论管理要遵循"重视潜舆论——导引显舆论——善后尾舆论"的原则,掌握舆论管理的主动权;建立健全网络舆论跟踪监管回应机制;提防舆论监督外衣下的"多数暴政"。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董清潭 《求知》2011,(6):25-26
当今社会,政府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快速地与公众进行政治沟通,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及时了解舆情民意。但是,受网络信息的传播机制与舆论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网络舆论很容易一边倒,往往不利于政府一方,使政府置身于巨大的压力之中。  相似文献   

13.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兰振霞  张俊娟 《求知》2004,(7):26-27
当今社会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对网络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5.
葛夏 《学理论》2012,(2):106-107
随着近年来网络传播的盛行,各种网络舆论和网络现象也成为大众传播中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一些网络人物的蹿红以及网络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延伸,也在不断地向人们昭示,网络舆论的时代已经来临。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弄明白传播心理学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公共领域,意识形态安全与公共认同、信息把关和舆论一致等因素有关。而从公众、公共空间、公共舆论三个构成要素的典型特征看,网络论坛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它只能看作是一种"有限公共领域"形态。这种"有限公共性"所暴露的公共理性的缺失、公共空间的失控、公共议题的多元化对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冲击。在网络论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有效进行意识形态引导,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李晨昱 《学理论》2012,(14):159-160
网络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第四媒体",已悄然成为市民社会的自然延伸,其出现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政治、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活动空间。作为一种强大的公共舆论力量,当具有公共性、非常规性、冲突性法律事件发生之时,网民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实践着群体性的观点和思想,对案件审理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公关: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网络公关指的是地方政府以争取公众信任和支持为目标,通过运用网络沟通和传播手段发布信忠,影响舆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活动,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地方政府网络公关受到网络舆论环境、政治体系内压力以及地方政府利益等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舆论环境只有通过政治体系内自上而下的政治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在此情况下的地方政府利益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5)
随着网络普及,民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产生公众舆论。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舆论较少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天涯论坛为研究对象,选取近期能够引发民众热议的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对网络舆论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这一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网络舆论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适用,并出现较为理性、微观、多元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引领了传播方式的飞跃,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舆论,是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权力运行具有三大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舆情,政府必须加强廉政体系的建设,深化公共权力运行体制改革,更新网络舆论监督应对理念,构建网络舆论监督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