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4宪法修正案中,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增加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将"人权"和"私产保护"写入宪法,使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更加详实,体系更加完整。但是如何保护宪法相对稳定、司法如何真正独立、怎样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私产保护入宪”是第4次宪法修订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比较法角度,分析西方国家的宪法原则和精神,以及对财产权保护的模式和结构,进而明确我国宪法在完善对财产权保护过程中对其他国家法律的借鉴和移植。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保护私有财产"纳入了宪法体系.从"私产入宪"的现实要求和积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用法律来保护私有财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保护私有财产”纳入了宪法体系。从“私产入宪”的现实要求和积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用法律来保护私有财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物权法首次确认了公产与私产平等保护原则,是宪政中保护财产权原则的体现,也是宪政人权保障原则的落实。从宪法学角度来看,物权法的制定有其独特的宪法依据,其颁布实施也将促进我国宪政建设,对宪法相关条款的修改和《国有财产法》的制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4年"私产入宪"是我国公民财产权保护的一大历史跃进,它彰显了国家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从本质上来看,与宪法关系最密切的行政法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上应该大有作为,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欠缺和惯性思维的使然,我们往往将行政法上的公民私有财产权等同于民法上的权利,导致公民私有财产权在行政法保护上的弱化。因此,在行政法上对私有财产权的地位进行界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颁行以来,我国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的落实并不充分。现行宪法中"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指国有和集体财产中的公共财产;宪法所确认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某些自然资源和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的独占。完善我国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的制度建设,需要从调整相关宪法规范的表述方式、区分国有财产中经营性财产与公共财产和建立政府对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通过私产保护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分析、私产保护与行政法治的“推拉理论”以及通过加强私产保护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中产阶层,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特点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合我国宪法和各个部门法有关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 ,概括出我国私有财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五个方面的特点 ,即宪法保护的倾斜性与基本法保护的平等性、宪法保护客体的限定性与基本法保护客体的广泛性、私有财产权权利内容的不断扩展性、私法保护与公法保护的融合性、规范体例的不统一性与不完整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界定宪法意义上的公民财产权含义及其规范结构,分析我国现存的公民财产权保护制度的缺陷,旨在提出完善我国公民财产权宪法保护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