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清朝开始,蒙古族就被喇嘛教紧紧地束缚起来,生产力逐年下降,文化医疗教育落后异常,人口生育迅速递减,民族灾难内外重重,长时期难以自拔。近300年间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纷纷要求禁绝喇嘛教,却难以从内部动摇。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真心帮助蒙古民族,只有乌兰夫才是蒙古民族中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二者的结合彻底解决了这一历史顽症,使蒙古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
清朝蒙垦     
清王朝在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对蒙古各部运用武力与羁縻的恩威并用两手策略.征服了蒙古各部。在蒙古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受封爵位、划分盟旗、满蒙联姻、八旗兵制、笃信黄教、封禁旗界等一系列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事件。20世纪初.清廷解除对蒙旗的禁令.大兴蒙垦.成为影响蒙古民族和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相似文献   

4.
土默特学校     
土默特学校是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一所蒙古族学校,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是蒙古族青少年求学的重要基地,为蒙古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乌兰夫、荣耀先、李裕智、奎璧等同志都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土默特学校为内蒙古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是内蒙古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  相似文献   

5.
白晓梅 《前沿》2013,(1):184-185
蒙古服饰作为独特的民族服装文化,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个体,与其他民族的外在和内在的区别。本文对传统蒙古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试图指出蒙古服饰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政协天地》2009,(7):62-64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创作杂剧13种,现存8种。作为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马致远对国家的灭亡,怀抱深切的哀痛,对蒙古贵族歧视、压迫汉人的政策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当时元朝的统治正日趋巩固,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不能坦率地表白,只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通过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曲折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汗权文化时期哲学思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革 《前沿》2008,(8):80-83
汗权文化时期是蒙古文化的成熟与繁荣时期,也是民族思维方式个性化突出时期,深入研究这个时期蒙古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于认识民族自身,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促进蒙古民族的兴盛与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的一支游牧部落。明朝末年,由于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鄂尔勒克的率领下于1629年迁移到伏尔加河下游居住,在那里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但是伏尔加河下游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在他们的北边是崛起不久、侵略成性的沙皇俄国。沙俄为了使这支悍善战的游牧部落完全屈服于自己的统治,软硬兼施,并强迫土尔扈特人改变宗教信仰。沙俄的残暴统治没有使土尔扈特人屈服,反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抗。就在此时,传来了清政府崇奉喇嘛教,优待蒙古各部落的消息,备受沙俄欺压的土尔扈特人更加怀念祖国。他们派出…  相似文献   

9.
马国君 《思想战线》2011,37(2):123-128
康区位于今川、滇、藏及甘、青交界地带。元代始于其地设土官。明朝为隔绝蒙番,屏蔽川、滇,继续在这里设置土司。明末清初,漠西蒙古和硕特部乘西藏动乱之机举兵入藏,并控制康区,对川、滇、青边境构成巨大威胁。清廷惮于国内不稳,边疆多事,乃对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实行"绥抚"。康熙末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袭占拉萨,形成挺进川、滇、青态势,西南边疆遂成为清朝内陆边防的"软肋"。康熙帝乃实施"驱准保藏"之战,以加强对康区的控制。雍乾时期为防范漠西蒙古再次入藏,清廷在康区实施"改土归流",从而使西南与西北连为一体,为击败准噶尔蒙古,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相当一部分中外史料都有关于忽必烈南征以前蒙古对大理用兵或大理国归附于蒙古的记载,不过这些记载往往是史实与讹误相杂,含混不清。经过逐一考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与大理国之间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历史联系。在蒙宋战争中,随着蒙古“斡腹攻宋”战略的发展,大理逐渐成为蒙古军事征服的对象。蒙古通过长期的军事接触,为1253年忽必烈远征大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彩虹 《前沿》2013,(17):59-62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西学东渐”摧毁了清政府文化封禁的政策。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迅猛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沿海、内地封建农业文化;另一方面,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文迅猛冲击着以喇嘛教为核心的蒙古封建畜牧业文化。虽然多种文化处于激烈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中,但是中原与蒙古地区面临共同的时代主题——爱国救亡,所以具有“外来”特色的近代儒学首先在与中原农业区接近的漠南蒙古地区喀喇沁、科尔沁等地传播开来,随后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卉 《前沿》2008,(12):91-94
喇嘛教从十三世纪开始接触蒙古族上层阶级,到十六世纪阿拉坦汗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无处不入地渗透到蒙古族精神文化的各个角落,喇嘛教的思想也统治了蒙古族的精神世界。虽然喇嘛教对蒙古族人民起了麻醉作用,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蒙古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蒙古族研究委员会始终把“抢救、发掘和弘扬蒙古民族文化,加强学术研究”作为学会工作的着力点,近年来,在保护、抢救、弘扬蒙古族文化遗产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吴苏荣贵 《前沿》2012,(15):156-158
藏传佛教传人蒙古主要是在13世纪忽必烈汗时代和16世纪阿拉坦汗时代两次较大的历史性接触交流中被蒙古族广泛接受的.本文试以历史为背景,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蒙古民族接受藏传佛教的重要过程,旨在重新诠释蒙藏宗教关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李冰  田澍 《求索》2013,(4):72-74
弘治年间后,明朝一直采取闭关绝贡的方式来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但实践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化解与蒙古间的矛盾冲突,反而使其愈演愈烈。直至隆庆年间,随着统治阶层内部的人事更迭,才得以及时调整策略,接受了与蒙古通贡互市,稳定了北部边疆。该事件带来的启示是无论是暴力冲突还是友好往来,都仅仅是不同民族交往的表现形式而已,各民族间的和平与发展才是主导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郝文秀 《思想工作》2005,(12):26-27
参观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蒙古族民俗文物陈列室,就如同走进了长长的历史时空隧道。300多件精美的蒙古族民俗文物,构成了一个英雄民族历史的长廊,映印着一位草原赤子对蒙古族文化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元素,形成了灿若云锦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民族谱写了贵州发展的历史,创造了贵州文化的光芒,留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  相似文献   

19.
赵坤生 《前沿》2011,(21):155-157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创作长篇小说的人。他的代表作《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奠定了他在近代蒙古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推动了近代蒙古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对《一层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泣红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青史演义》历史小说的创作手法加以论述,以论证作者在近代蒙古文学创作上的开创性历史地位和对蒙古族文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英雄和 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和尚勇、求真与求美;并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 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 肯定了《苗族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