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浅议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改革文\张秋明,薄新伟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搞活国有企业,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各界的共识,但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如何实施,迫切地需要作出回答。根据我省国有中小企业资产经营的现状和实际,现提出我们的粗浅看法。一、我省国有中小型企业资产...  相似文献   

2.
<正> 产权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否顺利走向市场的根本问题。在由《经济日报》、山西省委政研室、省经委联合举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上,不少同志把理顺产权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提了出来,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企业要想有完整的经营权,必先享有所有权,那么,如何界定和明晰、理顺国家和企业法人之间享有所有权的关系?又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从法律上加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期间国有流通企业要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商业、物资、外贸企业的绝大多数要实行公司制,其中要增加对国有大中型零售企业实行股份有限公司改革的数量;国有粮食企业、供销社集体企业也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结合自身经营和产权特点,积极探索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以后,按照党中央“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的要求,全国各地国有小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和工作重点都应有所调整。如果说前一段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了“放”,那么在大多数国有小企业已实施“放”的改革以后,下一步再做什么?究竟怎样使“放”过的企业真正“活”起来?又如何在“放小”的同时,推动全社会中小企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一、由对国有小企业实行“放”转向全社会中小企业的“养”“放开搞活”,是国家关于国有小企业…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改革的“瓶颈”,进一步激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产权入手,指出产权多元化是当前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并就实施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途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集团领导体制,系指国有企业集团领导组织的制度模式与领导方式。目前,许多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缺乏规范理论指导,将企业集团领导体制模式界定为“集团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把各成员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作为集团的“股东代表”,并组成企业集团的最高决策机构——“集团董事会”。很显然,这里混淆了国有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的概念。从产权关系比较,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是直接的,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在集团公司的资产经营中直接行使所有者管理职能;而集团公司的产权关系是间接的,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资…  相似文献   

7.
地市政要     
吉安行署专员吕滨提出调整工业发展思路必须做好三个转变一是从偏重国有工业转为放手发展非国有工业。把国有企业“放小“的过程,变成非国有工业“壮大“的机遇,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大胆地让民营资本参股、控股国有企业。二是从注重抓单个企业转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除少数大型骨干企业需要重点扶持外,其余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都要通过股份合作、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实现国有资产的战略转移。三是从关起门来搞工业  相似文献   

8.
张发润 《创造》2001,(6):19-20
如果说前一段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了“放”,那么在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已经实施“放”的改革以后,下一步究竟怎样使“放”过的企业真正“活”过来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无疑是那些处境艰难、亏损较大的中小企业脱困的现实选择。   一、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松懈、纪律松弛、工作秩序混乱的现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管理危机。不少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家长制”、“家庭制”的水平上,有的甚至连规章制度都没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为目前热得过头的“股份制改造”浇点冷水,主要论点是要破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神话。”明晰的产权是股份制改造的前提条件而非结果,所以希冀借股份制来达到划清国有资产产权的看法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而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引入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将国有股份基金化则不失为一条可选的途径。 一、股份制不是“独步单方” 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由早期“松绑式”的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尔后意识到产权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以股份制来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轨的思路,这一理论上的“三级跳”,不可否认是历史性的进步。但问题在于,目前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泛产权化”或称为“泛股份制”的倾向,似乎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是产权界定不清晰的问题,而股份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的药方。但是,在近几年股份改革的实践中却涌现出了西方股份制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带有“中国特色” 的困难:1)国有股在许多国有企业中仍占据50%以上的绝对控股地位,原主管部门作为国家股股东能撤换经理人员,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政府和企业直接联系的“脐带”不仅没有剪断,反而卡得更紧,而且这种干预还要走向合法公化,凭籍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取得法律上的依据。2)目前还有至少 2/3的国有  相似文献   

10.
“民营”是与“官营”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指民间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属于经营方式,不指明经济性质,没有回答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明确。只有把“民营”与所有制概念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说明与一定所有制结合的经营形式的性质。如“国有民营”、“公有民营”等。“民营经济”包括除以国家为代表的“官营”(国有)经济以外的各种经济成分,包括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间持股的股份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等。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私营经济产权关系明…  相似文献   

11.
龚益鸣  刘文波 《理论月刊》2004,(12):164-165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有中小企业多种改制模式的优缺点,认为,对于大型企业的改制宜采取股份制的产权结构,对于中型企业的改制宜采取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结构,对于小型企业的改制宜采取私人产权结构。  相似文献   

12.
《湖北政报》2009,(1):17-21
<正>鄂国资产权[2008]37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国有、集体产权和其他产权的有序流转和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国有  相似文献   

13.
在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山东诸城、辽宁海城和兴城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子。“诸城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产权以基本均等的方式卖给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海城模式”是把企业资产出售给个别经营者;而“兴城模式”则是把企业产权卖给少数几个经营者,对企业实行合伙经营。上述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诸城的股份合作模式,职工人人持股,人人参与按股分红,随着企业不断盈利,职工当初投入的股本几乎已全部收回,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日趋削弱,躺在企业“小锅饭”趋势日益明显;而“海城模式”所造就的实际上是一个个的“业主制”企业,由于单…  相似文献   

14.
《政策》1998,(6)
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蕲春县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结合起来,探索“公产私营”的路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15.
浅议甘肃地方国有中小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王宏浩,鲁永奎一、地县国有中小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利因素及问题地县中小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其有利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关系较易明晰,地县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规模较小,大的也只有千万元,小的仅数...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把国有大中型企业称为“老大”,而把发端于田亩之间崛起于市场之中的乡镇企业称“老乡”。江苏油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国有工业企业“500强”前200名,1995年经济总量达17亿元,可谓名副其实的“老大”。正当企业原油产量连年有突破、多种经营收入节节增长的旺季,油田却提出了“老大”学“老乡”。  相似文献   

17.
明晰产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于邑生纵观我国16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从改革伊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给企业“松绑”,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长动、武锅、武重、一棉和裕大华等五家“武字头”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国有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国有身份转变和临时工(农民工)规范劳动合同明确身份工作,企业产权暂时还没有出让,实行“国有民营”的改革取向。笔者认为,搞好“国有民营”,做大做强企业,当前需要加快企业决策机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内部改革,巩固主辅剥离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企业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茶地进行。中央“抓大放小”战略方针的确立,增强了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一级搞活中小企业的紧迫感,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但在放活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种偏差,人们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资减债、制度创新和对单个企业的搞活上,忽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及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发展。笔者认为,不能就改革抓改革,应当把中小企业改革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改革的最大效应,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中小企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意要…  相似文献   

20.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在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保护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来,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产出已占了国家GDP的半壁江山,甚至超过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的GDP份额,成为了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巨大的发展都是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差悬殊的外部环境中取得的(如民营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几乎享受不到国家财税政策的优惠,就是在1998年获得的资金支持也只占全社会的0.87%),体现了民营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因而国家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思路,把部分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国有中小企业也改制成民营企业,更加印证了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