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求知》2003,(1):37-37
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8,(10)
我国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经过30年的发展,卫星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轨工作时间由3天增加到27天,至今发射和回收了22颗卫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空间遥感资料。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3.
黄慎 《瞭望》2003,(19)
4月10日,一颗印度“IN- SET-3A”卫星通过“欧 洲阿里亚娜-5”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基地发射升空。这颗由印度空间研究局自行研制的多用途卫星重达2958公斤,携带先进的气象预报和通讯设备,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据报道,此举将大幅度提高印度在空间广播通讯及气象观测等方面的能力。另据报道,印度自行研制的卫星发射器,即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GSLV”的第二次试飞,也将于近期进行。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12日,中国用最新研制的、标志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最新成果的“长征3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了中国最新研制的、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3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航天发射和空间飞行器研制技术在近年来不断受挫之后,获得了新的突破,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10日,中国“长征3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2颗气象应用卫星“风云2号”送入太空,开辟了中国地球静止卫星对地气象观测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求知》2005,(12):42-42
“伽利略”计划是一种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定位方案。“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立将于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总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星。卫经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该系统除了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还有2个地面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3,(33)
中国中国将为美国发射多颗低轨道卫星据新华社8月2日报道: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用改进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发射多颗代号为“铱星”的低轨道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已于北京时间7月30日正式生效。按照合同规定,从1996年至2002年,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将为美方提供多次发射服务,每次发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7.
在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发射澳大利亚一号美制通信卫星前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对可承揽国外卫星发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实力、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的发射可靠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努力等问题发表谈话。 中国现有5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供国外用户选用;其中将发射澳星的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大推力火箭。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并已于二月二十日准确定点于东经一百零三度赤道上空。 春节期间,记者访问了不久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提升为中国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孙家栋,就第二颗通信卫星的发射请孙家栋同志谈了谈。 记者问:这颗同步通信卫星与两年前发射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有些什么不同?作了哪些改进?  相似文献   

9.
1987年在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名单中,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谢光选。谢光选进入国际宇航界学术权威之列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火箭技术专家,他曾经具体领导和参加了国家战略液体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特别是他作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亲自主持和参加了这一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飞行试验,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中国成功地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做出了贡献。同时“长征三号”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发射市场的主力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0.
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收回了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这颗卫星同过去同类卫星有何不同?此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孙家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发射和回收卫星虽无惊人之处,但却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伍轩 《瞭望》2012,(44):8-10
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划破夜空,成功将中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2.
时事聚焦     
《瞭望》2006,(40)
中国(2006年9月23日—9月29日)国务院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23日说,大陆将忠实履行对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不会因局势的动荡而有任何的迟疑和改变。我国首颗专门为航天育种研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经过15天的太空飞行,于24日10时43分,准确落入四川遂宁预定回收区域。回收舱保持完好,并由有关部门成功回收,圆满完成了诱变育种实验和机理研究等空间运行试验任务。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1,(10)
据有关军事专家介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太空战兵器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导弹、反卫星卫星、“智能卵石”等; 二是反弹道导弹武器,如:电磁炮、强激光武器、粒子武器束武器、微波武器等; 三是轨道轰炸系统,如: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轨道运行,适时发射核导弹进入地球大气层,摧毁地面目标; 四是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发现目标后,适时发射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卫星绕地球轨道时,将核导弹从卫星上发射,进入大气层击毁空中目标或地面目标; 五是由航天飞机、航天站和轨道间载人飞船组成的系统,这是一种可重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个深空探测器——嫦娥一号和第一个商业出口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的诞生地,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建院40年来,我院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70多颗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十一五”以来,我院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急剧增加,包括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近百个航天器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15.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胜利,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航天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在此以前,我国虽然在返回式卫星上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西德的三家用户搭载过一些微重力实验,但那只是些小批量的“生意”,只有发射各种实用卫星,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承担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以及战略战术导弹等航天产品的研制和发射任务的大型国有高科技企业,十分重视两个文明建设,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典型引路,精神育人”,通过持之以恒、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公司干部职工的热情和创造力。自1996年10月至今,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连续19次发射成功,在世界航天领域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特别是6月25日风云二号卫星发射成功,成为航天人向党的79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  相似文献   

17.
九月九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十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科学试验卫星,九月十四日,成功地回收了这颗卫星。九月十五日,记者访问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兼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孙家栋同志,请他就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一回顾和展望。 话题就从卫星回收开始。他高兴地说,这是我国第四次成功地回收人造卫星。前三次,都是在卫星运行了三天后回收的。这次卫星则运行了五天,按预定计划降落在四川省南部某地。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系列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指由长征三号甲(CZ—3A简称长三甲)及其发展型长征三号乙(CZ—3B简称长三乙)和长征三号丙(CZ—3C简称长三丙),三种火箭组成的大型火箭群体。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也可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长征”火箭直射苍穹,把一颗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航天,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航天效益工程卓有成效,在中国向外层空间的进军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作为航天效益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准备在“九五”前期发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卫星,还将研制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雷达卫星。在空间培育农作物方面,中国还准备在“九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专电 一颗20吨重的苏联“霍达卫星”自7月下旬升空以来,昼夜不停地绕地球飞行,飞得美国一些人士惶惶不安,心里发怵。这颗技术先进的卫星比美国几年前发射的两颗测地卫星大6至9倍。美国也曾计划要发射类似大小的不用摄影而用不受地球气候影响的雷达探测地面的卫星,但要到10年以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