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内去"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反抗,"卢沟桥事变"就这样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卢沟桥事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成为全面抗战的标志?今天,让我们踏访宛平古城、卢沟桥,寻访抗战老兵,查找历史文献,专访历史学者,复原历史深处那段苦难的图像,探求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陈昌喜 《党史文苑》2004,(11):56-56
1937年7月,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蓄意制造事端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那么当事的几个日本军人最后的命运如何呢?田代皖一郎他是日本佐贺县人,1880年出生,“七七事变”时为中将军衔。1937年7月8日凌晨,田代在司令部召开会议,下达进攻命令,日军猛攻卢沟桥及宛平县城。中国驻军奋起还击。7月11日晨,日军统帅部作出向华北派兵的重大决定,还命香月清司中将接替指挥不力的田代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闻讯后,羞愤交集,于15日突发心脏病暴亡。牟田口廉也事变发生时,他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8…  相似文献   

3.
党史知识     
《湘潮》1992,(7)
类别:____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的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地方政府的拒绝。当双方代表进一步交涉之时,日军突然向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发动  相似文献   

4.
田代皖一郎,时为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辞拒绝。8日凌晨,田代下达进攻命令,日军猛攻卢沟桥及宛平县城。中国驻军奋起还击。7月11日晨,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7月7日,时任日本驻中国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的牟田口廉也检阅了在卢沟桥进行"演习"的日军。当晚,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此人名叫志村菊次郎,因腹泻暂时离队,不久即归队),要求进入宛平城进行"搜查"。该要求遭到宛平城守城中国官兵的拒绝,于是牟田口下令日军向中国  相似文献   

6.
卢沟桥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世界的重要历史事件.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挑起事端,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导致八年之久的中日战争呢?日本学者秦郁彦曾写道:“从日军一木大队,清水中队在7月7日夜所采取的行动看不出有挑衅的意图.因此,如果第二十九军方面的行动和反应,稍微慎重和适当的话,卢沟桥事变是不会发生的,就是发生了大概也会按照局部纠纷处理的”.这种说法显然是回避了事实的本  相似文献   

7.
杨飞 《世纪桥》2010,(4):14-17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失踪一名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悍然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支援前线中国军队抗击日军入浸;拿起武器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江西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1939年8月,正当日寇凭借优势装备在中国大地上猖狂攻城掠地,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之时,我八路军115师却在山东鲁西梁山地区以劣势装备和与敌相等兵力将一支装备优良的日军大队(营)予以全歼,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以同等兵力歼灭日军成建制部队的“模范歼灭战”。骄狂的“扫荡”之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法西斯依靠强大的战争机器在一年多时间里就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军虽进行了应有的抵抗,但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指挥能力低下,战术呆板,加之装备落后和士兵严重缺乏训练,在日军疯狂进攻面前不断丧师失地,一溃千里。在…  相似文献   

10.
一、廉政反腐的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夜晚,驻守卢沟桥的日军在没有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并且扬言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也从此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1.
刘志青 《党员文摘》2023,(17):28-30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地区举行军事演习,借故炮轰宛平县城,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史称“七七事变”,也被称作“卢沟桥事变”。但是,七七事变并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积贫积弱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扩张的恶果。  相似文献   

12.
]“八一三”事变后 ,日本加紧调集兵力 ,陆海军协同 ,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实施战略防御。日军“速战速决”攻占上海计划破产后 ,被迫将作战重心由华北转移到华东 ,第三次大规模增兵淞沪 ,在杭州湾北岸登陆 ,中国军队疏于防备 ,酿成淞沪抗战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变     
许建军  李晓茜 《实践》2014,(10):15-15
<正>1937年7月7日夜,华北日军在中国第二十九军防地卢沟桥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随后借口1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7月8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负责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9军37师  相似文献   

14.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图谋灭亡中国的产物。事变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朝日新闻》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以"号外"的形式刊登了消息。从卢沟桥事变到日军攻陷北平,《朝日新闻》在重要版面报道事变的进展,并断定事变的责任在中国方面,以煽动性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关注。《朝日新闻》还大量刊登国民"赤诚报国"捐款、慰问伤员等消息,发起"军用机捐款运动",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战争,煽动国内的战争情绪。本文以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近一个月的《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朝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阐释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探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原因,拓展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击二十九军追杀日军王德山我是丰台区卢沟桥乡大井村人。“七七”卢沟桥事变那年我12岁,我亲眼目睹了29军士兵在大井树袭击日军的情景。“七七事变”时,大井村是丰台通往卢沟桥的要道,村里驻上了日军,在7月27日夜间突然撤走了,听说南苑那边仗打得很激烈。2...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国民政府一再妥协退让 ,致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 1937年 7月 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仅在一年多时间内 ,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 1937年 9月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但是从这个时候起 ,直到 194 1年底 ,战争打了四年多 ,中日两国均未正式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也没有正式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国际现象。“七七”事变后的 7月…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炮轰卢沟桥、宛平城,疯狂地向我方阵地冲击。驻守在这里的29军官兵奋起抗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立即投入了支援卢沟桥抗战的斗争。北平的广大青年,满腔热血,在这抗战的最初日子里,也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大帅府。在张学良卧室的保险柜里,日军发现了一张收据,上面写有“收到现大洋五十万元整”的字样,署名是“赤冢、鹤见”,日期是“一九二九年九月”。这张收据导致了日本政坛的一次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夜晚,日军以演习为名,炮轰河北宛平县城,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英勇抗击。宛平县长王冷斋(福州人)及驻军第二十九军一部坚守孤城,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概。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幼年时期,正赶上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虽已过70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许多感慨系在心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我老家蠡县进军,他们沿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