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内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杂交水稻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且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获得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的八位中,有五位是老一辈的科学家。袁隆平和屠呦呦分别从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研究,于敏和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是研制核潜艇的功臣,核潜艇实际上也是“两弹一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党建》2023,(6):35-37
<正>“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在亲切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大国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创造了“两弹一星”辉煌成绩,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相似文献   

4.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22,(12):52-57
<正>“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在“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中,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尤为曲折。它启动于1958年“大跃进”,1959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原因“下马”;1965年再启动,但不久“文革”运动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5.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两弹一星”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分严峻的国际条件下作出的成功决策,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两弹一星”战略的实施以中国特色的“大科学”体制为基础,是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基础上,通过中央决策者、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的参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成就既为中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光辉伟业。负责“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聂荣臻曾回忆说:“当时大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也就是大力攻关)’。”无论是“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进行突破”这12个字,还是“大力攻关”这4个字,都生动诠释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练概括了研制“两弹一星”所创造的宝贵经验。曾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二机部部长的刘西尧也说过:“中央集中了一大批既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又有广博渊深科学技术知识的专家、学者,并有效地组织了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之间的大力协同,对核事业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丰厚精神资源,也在激励鼓励着我们文艺工作者不断前行,发出时代先声。2023年3月27日、28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民族歌剧《青春铸剑221》在青海大剧院隆重上演。该剧是2022年度青海省重点剧目,  相似文献   

8.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3):48-51
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赞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一段奋斗历史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每人一枚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次表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在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名字——郭永怀让许多人感到陌生。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是周恩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亲自领导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从宏观方面的战略决策,到微观方面的组织实施;从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到科研机构的组建,科研人员的调配、培养;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到主持重大项目的攻关、各方面的协作,都倾注了智慧和心血。尤其是“两弹一星”的试制成功,他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相似文献   

12.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临西方国家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贸易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形势下,中华民族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上的集中体现,是科技强国的精神指引。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科技强国建设,更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弘扬,我们要继续夯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弘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为强化科技自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召开“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历史回顾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主持。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参加过这一伟大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有关领导、专家李觉、陈能宽、程开甲、梁守槃、刘敏、刘嘉树等同志应邀出席了座谈会。有关单位的学者樊洪业、王德禄、刘志光及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部分研究人员也参加了座谈会。在座谈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党中央对“两弹一星”的决策和领导、研制过程中的曲折与甘苦、自力更生与依靠外援的关系、50年代形成的大科学体制的特点及影响、“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回顾历史,抚今追昔,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现将座谈会的发言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两弹一星”精神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特别是对当代青年精神风貌具有积极影响。当代青年精神面貌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深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往往沉迷物质消费,缺少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外界因素就容易影响内在精神。面对当前青年的精神状态,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因而,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改善当代青年精神风貌,为当代青年“精神补钙”实乃迫切之举。  相似文献   

15.
他,作为我国现代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光学领域,激光领域、精密机械、仪器仪表、计量科学、标准化技术、国防科技、空间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如此众多的领域里创造了20多个“中国第一”,被称为中国光学第一人; 当人们赞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两弹元勋的伟大功绩的时候,大都还不知道王大珩是何许人,直到1999年“两弹一星”沉甸甸的金质功勋奖章戴在他的胸前的时候,才知道他同样为“两弹一星”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3年,美国抛出“星球大战计划”,举世皆惊,中国该怎么办,他心急如焚,亲自执笔,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四老联名上书邓小平,由此引发出我国科技界著名的“863计划”……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主持研制这项“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获得了“原子弹之父”的美誉。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主持研制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家是谁呢?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呢?由于严格的保密,中国一直没有做公开报道。外国人呢……“外国人不会猜呀!”2022年4月清明节的时候,央视《面对面》栏目制作了一期“我的两弹一星父辈”节目,在谈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主持人董倩与“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之女王遵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王遵明:“当时美国的报纸上就登了我父亲的事。”  相似文献   

17.
<正>李俊贤,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洛阳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奠基者之一。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他用一流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火箭、鱼雷、卫星等高端科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2021年李俊贤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相似文献   

18.
<正>《"两弹一星"奉献精神》党性教育精品课程简介《"两弹一星"奉献精神》党性教育精品课程,又名《"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教育报告,是一堂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品牌党课。课程主要围绕"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分"歌声最嘹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风雨几十年后,作为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用三个字做了概括:平常心。“我想应该有一种平常心。  相似文献   

20.
曾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两弹一星”的爆炸和飞天,铸造了和平的盾牌。当年,周恩来总理负责具体筹划和组织实施“两弹一星”工程。如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中国铸造和平盾牌的艰难历程随着档案的揭秘,慢慢掀开它神秘的面纱,逐渐为国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