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 中俄关系迅速发展, 从1992年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到1994年确 认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直至1996年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四年内两国 关系上了三个台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模式规定: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 本着相互信任的精 神来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俄罗斯与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巨大贡 献  相似文献   

2.
中欧在涉藏问题上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中国与欧盟自2003年起就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但双方在西藏的主权归属、人权、宗教、文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屡次发生冲突。中欧在涉藏问题上的冲突既反映了双方价值观差异以及对战略利益和达赖集团认知上的差异,也反映出双方在涉藏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3.
50年的中欧关系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是中国和西欧国家寻求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时期;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是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时期;90年代为第三阶段,双方关系在经历了严重倒退之后重新走上正轨,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本文试图通过总结50年来的中欧关系,找出影响双方关系的一些关键性因素,以利于推动中欧关系朝着“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方向不断发展。一、曲折漫长的建交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初,中欧关系主要是围绕着建交这个核…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18—2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英国政府和人民的隆重欢迎。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双方关系发展和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总值达35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协议。欧洲舆论认为这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访问,为今后中英合作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新的一页”。 一、访问背景 江主席的英国之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元首对英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双方对此都予以高度重视,希望通过这次访问继续推动中英之间的合作关系,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某些分歧。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受到北约东扩问题、双方根深蒂固的相互疑惧心理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现“分歧大于共识、)中突多于合作”的发展态势。近年,受俄美关系重启的带动以及出于在阿富汗等问题上亟需俄罗斯帮助等考虑,北约在一系列事关俄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俄与北约之间出现了新的互动态势,双方关系有望迎来一个“合作增多、冲突趋少”的新的发展阶段。但鉴于俄与北约之间既有问题的“积重难返”,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然“任重而道远”,未来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独立以来,俄社会各界人士针对俄罗斯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发表了各种见解,现将官方、政界和学术界人士言论选编如下: 一、官方言论 坚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的国家间关系”,“双方只保持个人之间、公司之间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但俄将与台“发展不坏的经贸和文化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台开设俄罗斯代表处”,同时“呼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中国机遇论”的转变。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直接影响俄罗斯对华外交政策的制订,未来俄罗斯对华政策的主线将是平衡策略下的互利合作,友谊与合作将始终是双方关系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新兴大国参与和主导“区域间合作”作为国际关系和区域治理中的既存现象,既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兴大国积极参与构建多边合作机制的一种努力。印度在亚太地区参与的区域间合作具有一系列典型的特征,这既是印度外交特点的显现,也深受亚太区域间主义发展的影响。中印的共同崛起使得双方应重视在现有区域问合作框架下,认识到彼此模式的差异与共性,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亚太区域间合作进程并进一步增强以亚太为主体的洲际间互动。对于中国而言,增强区域间合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和“迎春之旅”的互访。双方确认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国际大环境中双边战略互惠利益,也离不开中日关系的惯性因素:既要提出发展战略互惠关系长远规划,也要积极应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需要双方领导人运筹帷幄。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的东亚局势动荡起伏。朝鲜半岛从上半年的紧张对峙,过渡到了下半年的渐趋平稳。中日摩擦频繁,对立情绪持续深化,双方关系有继续恶化的危险。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下,经贸关系获得长足发展,尽管双方在政治、安全和领土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中国顾全大局,照顾到东盟国家利益和关切,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发展。中越海上合作的历史性进展也将对解决南海问题提供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