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是深入研究我国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的前提条件。法律信仰的界定必须从其科学定义和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这两个维度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法律信仰就是指社会主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极度信服,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是法律素质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4.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权利:从法律到信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律传统是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没有基督教信仰就不会有西方法律信仰。而在缺失基督教信仰传统的中国,凭借什么铸就人们对法律信仰的精神理念?选择什么路径完成人们从法律到信仰的精神朝圣之旅?本文认为,“权利”是从法律到信仰的最佳路径选择。因为从宗教信仰到法律信仰最根本的因子就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权利的法律即非良法;“权利”能够成为中国法律信仰的因子;没有权利信仰,就不会有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再评“法律信仰”——向许章润先生汉语法学的进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信仰是当代中国法理论述中的一种独断样式,它几乎成为当代中国学人的一种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甚至渗透到人们对法律的一般言说中,本文认为,不对这种思维样式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批判,当代中国法理学就无法过渡到成熟状态,因此所谓的“汉语法学”就只能是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法律进行理性的深入思考,因而它也无法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把法律权威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法律信仰的失落不失深刻,但也存在着用法律权威之丧失解释法律信仰之失落这种循环论证的可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法律信仰缺失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促成了法律边缘化;二是我们的现代法律理论导致了对法律的误读;三是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对人们法律信心的严重打击,要重建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是遵从由生活到制度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良法是法律信仰的对象,也是法律信仰的前提;司法公正是法律信仰的实践基础,二者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实践中,法律本身的不完善,司法不公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对法律信仰的制度性反思之中来探讨良法、司法公正与法律信仰的关系,以期对我国社会主体法律信仰观的培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理想的重要精神要素,而法律信仰的生成需要人们善待权利.耶林和德沃金在两个经典文本中通过对公民为权利而斗争和政府认真对待权利等善待权利方式的阐释,从权利的视角为维护法的感情和增进法的尊敬等达致法律信仰因素的累积探明了路径.这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我国法律发展能够在不断获得尊敬的前提下,努力维护法的有效性并促进法律信仰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危机是中国目前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 ,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本文就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阐述了培养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考察 ,却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仰 ,文章认为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从业人员对法律的不信任 ,所以首要的应就如何培养和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信仰出发 ,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如此 ,才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宗教问题是在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在美国法律信仰发生了整体性危机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他将法律与宗教作为社会关系的两大维度,二者既存在张力,也有复合。纯粹理论上的法律与宗教是互动的关系,现实中的政府与宗教不可分离,法律信仰保证法律制度很好的实施,因此,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的确有其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要求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法律信仰的精神品质。法律信仰应当具有法律至上、现代法治权力、正确的权利义务、法律程序化等理念。法律信仰的培植要根据学生心理形成机制从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理想等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与大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影响的互动性、表达民间社会百姓大众法律意识的真实性,在真实性基础上某些因素具有的可信仰性,以及影响力的超稳定性。我国小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律和法制中处境尴尬,却依然生命力旺盛,其香火观念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信仰的范畴,即香火信仰,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国当代法律信仰的树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