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对孙××来说,此话表达的远远不够.他似乎没有如意的时候.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孙××告诉记者,自己是父母的养子,母亲在世时,只知道户口本儿、身份证上登记的自己的出生时间,不像很多人那样,会清楚地从母亲那里听到自己出生的年、月、时.当年到建工集团当建筑工人学电工,还是接了养父的班.孙××很娇惯,接养父的班是因为养父不放心他到别的单位工作.但养父母还健在时,他就辞了职,自己“下海”经商去了,开了一个小到只有一只皮包的装修装饰公司,还在那个年代办了一本支票,用支票请朋友们吃喝,直到后来媳妇离婚,女友散伙.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92,(7)
当《上班一族》第10次与读者谋面的时候.我们向大家奉献一辑以“开会”为主题的文章,个中,上班族在开会时遇到的酸甜苦辣,你大概也有同感,而我,却感叹他们对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中,我悟出“角色”二字是多么奇妙。回想自己初当记者时,从约好采访对象那一刻开始,心里就  相似文献   

3.
2013年10月11日凌晨,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东口喜隆多商场发生大火,石景山消防支队两名消防员刘洪坤、刘洪魁在火灾抢救中不幸牺牲. 11日早上6点多,现场救援电台传来了刘洪坤的声音:“我们迷路了,呼吸器里的氧气也不够了.”自此之后,火场内的刘洪坤和刘洪魁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失联之前,5点38分的时候,我还接到刘参谋长的电话.”同年与刘洪坤入伍的石景山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张岚告诉记者说,“他(刘洪坤参谋长)和我说的最后一句是‘这个事你会办’,就这六个字.我回答他说‘行,你放心’”.  相似文献   

4.
2015年5月29日,史家胡同静悄悄的.正是北京初暑燥热的日子,史家胡同博物馆宽敞的院子被两株大树枝叶茂盛、交叉相拥的树冠荫蔽着,没有一丝暑意.在进到博物馆里一个人随意地走动参观的时候,院子里的鹩哥迟到了十几分钟的“你好”传了进来,因为没见到其他的访客,记者暗自窃喜,“那鹩哥是在向我问好”.这时,一位欧洲的女游客走了进来,一直在旁边拖地打扫卫生样貌40多岁的女工作人员用英语给她指路.记者问这个工作人员,你们平时都是用外语工作吗?她笑笑算是回答,又像是对记者的问题不十分理解:难道在这里工作还能不会点外语?“您是这里的讲解员?”记者问.“不是,我就是负责打扫卫生的.”她回答.  相似文献   

5.
老歌  卢启建 《工会博览》2006,(20):20-22
“当几百个孩子写信和当面称呼我妈妈时,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今年37岁的张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今生会与"艾滋病"三个字结下不解之缘。张颖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她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外交学院学习了3年外语。  相似文献   

6.
曾经一位摄像记者在参加采访活动时开玩笑地说,英拉是位“大美人”,凭这长相收视率就会高. 她是第四代华裔,地称自己有25%的中国血统,早年在商界打拼时更是多次到过中国. 曾经一位摄像记者在参加采访活动时开玩笑地说,英拉是位“大美人”,拍出来肯定好看,单凭这长相收视率就会高.现年47岁的英拉·西那瓦是西那瓦家九个孩子中的老幺,她是第四代华裔,她称自己有25%的中国血统,早年在商界打拼时更是多次到过中国,“所以对中国民众有特别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7.
1954年出生的刘一达,创作精力总像个小伙子,刚过本命年就又有新作品问世——《传世猫碗》.他为这部堪称“京味生活大全”的小说花费了5年心血,光成稿后删减的阶段就花去了一年时间,从40余万字删减到20余万字,文章开头反复写了四十多遍才定稿.《传世猫碗》也是刘一达创作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 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北京的文学里很大特色就是对传统北方民俗文化的表现.刘一达的作品把民俗穿插在里面,穿插得非常自然.另一方面,他把北京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剧烈变化中的生活形态,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我只是想努力写一部精品.其实,到我这个年纪还非要摁着自己写一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了,我坚信我的功夫不会白下.别忘了,咱是吃过大苦的人.”谈到创作,勤奋的刘一达骨子里总是透出一种自信.  相似文献   

8.
乔勇带领职工致富的全国劳模 2015年,北京博大经开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乔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采访时得知,这个项目部因为效益好,几乎每位职工的家里都有房、车. 2015年6月初,北京细雨蒙蒙,空气清新.记者来到乔勇项目部的一个新工地.如果没有标有“博大建设”字样的围挡,很难看出这是一处正在进行内部全面改造装修的工地,连日好天气加上小雨适度的降尘作用,这里的空气清爽得让人误以为到了北京某处环城郊野公园.这让记者立刻想到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在其下属建筑企业连续进行了多年的“美丽工地”活动.  相似文献   

9.
最近网上流传着发生在国人身上的一件事儿.一对夫妻,坐在家里讨论“假如咱俩买彩票中大奖以后该怎么分钱?”讨论还未结束,两个人就因为“分钱”不均打了起来,直到邻居出面劝架. 2014年的最后一天,笔者认识一个人第二次“成功”离婚,这个婚姻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此人上世纪末30多岁的时候,自忖“个人才情在企业当工人实在埋没得很”,毅然决定“下海挣大钱.”结果,第一次婚姻在他经商失败后结束.那以后,他开始了靠家人供养的日子,直到现在.他第二次离婚的主要原因,是媳妇不愿像他的姐姐们那样供养他.  相似文献   

10.
“加油站是我的工作岗位.既然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公司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我就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松梅的话朴实中透着坚定.今年42岁的她,已经当了11年加;由站站长.这些年,由于表现优异,她分别荣获了首都劳动奖章、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去年,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技术能手,这是全国石油销售板块第一次获得这个荣誉. 迎接挑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2004年之前,在原北京燕山石油分公司,张松梅是一名财务科长.公司重组后,张松梅没有向公司提条件、添麻烦,主动要求到当时最缺人手的加油站工作.回想起当年的选择,张松梅说:“其实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过就想试试,挑战一下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记者应邀到位于江苏无锡的一家韩国企业采访,在韩方管理人员介绍企业职工情况时,谈到“离职率”,现场翻译译为“离开的人很少.”韩国高管用韩语矫正她.她再次翻译给记者:“他说,不是很少,是极低.” 为什么这个落户无锡的韩企,10年来3000多名职工的离职率会“极低”? 10年间,他们的产品从初级到25纳米级的世界高端产品,每次升级投入的资金量都在7-9亿美元之间,投资用途包括开发、设备和人力资源.记者追问其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情况.  相似文献   

12.
“27岁的时候,自己都在忙些什么?”面对李建学,记者感慨颇多.从一名农民工,到中铁六局铺架分公司第十项目部架桥机作业队长,成长为新时代知识型青年,李建学的经历不得不说有点传奇的色彩.他用短短7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几十年也不敢想象的事情,60万字的施工笔记更是见证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在李建学的手下,一个个难关被攻克,一个个架桥记录被刷新,所有的人仿佛都忘了,他只有27岁.  相似文献   

13.
胡志强 《工会博览》2005,(17):70-71
“靠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企业,能够团结、管住人的魂。”这是建工一建京创分公司第三项目部经理何立军对记者说的。人本原则、信息社会下的当代企业,规模不分大小,文化建设的好坏都会决定企业的前途,这是记者在一建京创分公司第三项目部采访时感觉到的。这个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孙振东说,“何经理给自己定的工作方针很明确:抓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是您提起,我几乎都忘了自己是个劳务派遣工.”王守峰是北京京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原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城环保股份公司”)物业管理部门的一名电工,在公司工作10年了.“这十年,我见证了企业的成长和变化,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王守峰笑着说,“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的身份差异了.”  相似文献   

15.
时过境未迁     
35年前,华允庆26岁,他的女儿华华只有1岁,两人在镇江金山塔影湖边留下来第一张合影;此后,除了1998年因女儿出国没能拍照外,父女俩每年都会在老地方合影;现在华允庆年近花甲,华华也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近日,这35年来的合影被发到了微博上,“编年体”的父女照片让众多网友不胜唏嘘. 人们常说亲情来自血缘,爱在最普通的日子里.也有人说亲情平时看不出来,只有遇到难处时才最能显现.当绝大部分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未曾发觉大家慢慢成长,慢慢变老时,这位有心计的父亲却精心策划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尽管35年的时光在人的一生中仅占了不到半程.但这35年却是人生中最最珍贵的35年,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最具传承意义的35年.华允庆先生此举,不仅仅体现了对“小棉袄”的爱,同时也体现了对自己和对这个家庭的爱.  相似文献   

16.
寇研 《法制博览》2011,(6):16-17
俺不是文盲,还可以夸自己属于喜欢看书的一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断句能力低下。尤其是看见“性”这个字的时候,常常不管它的前面是“执行”,或后面还跟着一个“格”,一律条件反射地将它单独拎出来,直到撞了南墙,理解不通,才老大不情愿地折返,重新组合句子。  相似文献   

17.
熊国剑,湖南省江永县交通局副局长。但在江永,人们很少叫他“熊局长”,而习惯叫他“熊记者”。虽然他曾任职3年的《江永报》已停刊1年多,但叫他“熊记者”的人却日渐增多。因为,无处讨公道的农民似乎也越来越多。一度,他充满了激情,为那些找上门来的“弱势群体”尽力鼓与呼,并得到一个“包青天”的民间称号。但现在,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困惑。在给编辑的信中,他写道:“人们喜欢我的文章,是因为我所写的都是真话。后来我发现,人们对我的批评报道最为激赏,尽管我的批评报道在我的文章总量中还占不到1%的比例。但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所作所为,却丝毫也不能为我的上司、甚至我的‘组织’所容。我不知道自己的路还能不能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67岁的关向东,满头白发即使染过也难掩岁月沧桑.儿时的家乡,在他读小学时的一篇课文里;儿时的快乐,在他自己制作烧成的红泥玩具里;儿时的神秘,在老师教给他的一个魔术里……关向东给记者讲了他少年时代埋进生命里的那些人和事. “五爷”上学 关向东是满族人.而满族人的习惯是把男孩无论大小都叫“爷”.关向东在家里排行老五,所以小时候村里的人都叫他“五爷”.1953年,6岁的“五爷”上学了,那时候,他没有名字.  相似文献   

19.
王颖 《工会博览》2005,(17):7-7
日前,记者采访到了1984年原《北京工人》杂志三度复刊时曾任副总编辑的葛景智。当问及在杂志工作的感受时,葛景智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忘”。1984年,新闻专业出身的葛景智从北京市科协调到市总工  相似文献   

20.
张威  马春燕 《工会博览》2014,(20):13-14
在北京六里桥附近的一处工地,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的一位农民工——张建国.当问到他有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时,张建国很直白地问记者,“谁给出培训费?我在工地上干活一天能拿到200多块钱的工资,要是自己花钱,工资没了,拿什么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