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关于权力与权利的讨论在法学、政治学、史学和三农研究诸领域不绝于耳。本刊为此特组织了三篇论文,希冀从人类学的角度为这样的讨论提供新的观点和视角。参与本次笔谈的三位作者从自己学术训练所提供的维度,就个人生活体验与田野实证经验,对权力运作、政府治理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本刊编辑部本着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刊载他们的论文,以期引发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在社会急剧变化尤其是许多变化是在政府主导之下所出现的如费老所谓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当下,我们应当关注这样的变迁对社会的长远影响;同情与关怀卷入变迁漩涡中的弱者是时代对一位学者的最低要求——无论他所关注的问题是纯粹的象牙塔式的,或者是直面社会的,都应当要有这样的同情心。  相似文献   

2.
权力与稳定     
目前关于权力与权利的讨论在法学、政治学、史学和三农研究诸领域不绝于耳。本刊为此特组织了三篇论文,希冀从人类学的角度为这样的讨论提供新的观点和视角。参与本次笔谈的三位作者从自己学术训练所提供的维度,就个人生活体验与田野实证经验,对权力运作、政府治理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应进行深入的探讨。本刊编辑部本着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刊载他们的论文,以期引发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在社会急剧变化尤其是许多变化是在政府主导之下所出现的如费老所谓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当下,我们应当关注这样的变迁对社会的长远影响;同情与关怀卷入变迁漩涡中的弱者是时代对一位学者的最低要求——无论他所关注的问题是纯粹的象牙塔式的,或者是直面社会的,都应当要有这样的同情心。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在内涵上有耦合之处,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些特质与社会资本相关联,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是一个富有价值的解释性框架。社区社会资本包括规范、信任、居民参与、关系网络等要素。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资本决定了社区治理的绩效。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及现状的分析中发现:资源结构及其配置决定了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而目前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制约社区治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培育公民精神和公共意识,为公民社会提供生长空间;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开拓政府与公民共同运用公共权力的途径,扩大社区治理的合作网络;通过规范政府权力和非政府组织本身,促进非政府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等,从而重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治理视野中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的社会权力结构变迁 ,为治理理念及其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过程中 ,社会自理能力不断增强 ,社会中介组织应运而生 ,从而影响和改变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二元互动关系 ,并从根本上推动了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进行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与透明性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分析当前社会组织进行第三方评估的观念滞后性、法律法规与评估范围和标准不明晰以及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等问题,提出社会组织应当从参与第三方评估转变为协同政府开展第三方评估,通过建立三方协同的评估框架并完善如监督机制、数据平台、行业组织等微观机制,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评估,以此增强第三方评估科学性与透明性。  相似文献   

6.
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风险治理的价值所在,这是由政府的公共性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治理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风险复杂性和不确性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角色,应当从"全能"、"独揽"的"划桨"者,转向强调"有限"、"合作"的"掌舵"者,在倡导新治理理念、构建与维护合作治理的制度平台、营造民主的合作治理氛围、信息沟通与疏导和保护公民权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履行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治理主义的精神下,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仍将发挥着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不再是实施社会管理功能的唯一权力核心。公民的个人责任以及个人对自己决定承担的后果将上升为社会选择过程中的主要法则,多元竞争被不断引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将与政府一起共同承担起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些组织的权力也将得到社会和公民的认可。因此,在传统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与强调个体利益的市场主体之外,经济法还应当关注介于两者之间的非营利组织,将其列为重要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转变观念,把党和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思维变为党、政府和社会和谐共治共赢的思维。二是转变职能,把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职能转变为服务和加强监管上来,为社会活力的迸发、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空间。三是搞好社会治理所需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明确的依规。四是搞好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依法治理,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打牢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中国NGO兴起的原因时,国内的许多学者往往将视角局限于对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变迁上,而缺少一种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讲,NGO的兴起应有其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态环境背景。其中,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对非政府组织的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权力与权力主体的特性表明合理界定权力边界具有必然性与必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经济权力缺乏合理的界定相关。政府经济权力的边界包括价值边界和事实边界。首先,经济权力的产生动因以及控制经济权力的目的表明政府经济权力应当以经济权利为价值边界。其次,市场容量和社会容量的客观存在表明政府经济权力所辐射的经济领域包括涉及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域、市场机制失效的领域以及经济自治力量所不及的领域。同时,政府经济权力的行使应当遵守法定性、公开性、中立性和可诉性规则。  相似文献   

11.
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近些年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法的热门话题,行政法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激烈的讨论,笔者探讨了目前我国是否需要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并且对于特别权力关系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警察法学关于警察权界限的论述仅注意到防止警察权过度行使的问题,而大多未从行使警察权以保护一般公民利益的观点来出发。鉴于近来被害者问题逐渐受到重视,警察活动还应从公民对警察之期待与行政关系之三面性来探讨今后警察活动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权力本位:司法解释权运行状况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司法解释权的运行具有明显的权力本位特征:强权、越权和集权。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奉行权利本位;在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实行权力制约;在权力意志与审判经验之间,注重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14.
得益于社会认知研究范式的兴起,近二十年心理学视域下的权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权力效应是心理学关于权力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心理学视域下权力内涵的演变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权力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带来的三大效应:消极效应、中性效应和积极效应,并对阐释权力效应的"接近-抑制理论""情境聚焦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和总结。最后指出,如何通过相关变量的约束制约和减少权力的消极效应,并有效激发权力的积极效应,是未来研究要特别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业市场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往经济理论难以完整解释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理论视角上进行创新。从象征资本的角度,即对在转型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象征权力运作的各种技术与机制进行考察和分析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尽管象征权力技术在任何社会、任何领域中都可能存在,但由于受到中国特殊的历史基础的影响,我国农业领域的象征权力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有其独特性,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支配效应,给农业市场化带来了西方经验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基于计划体制的剩余——农村的弱积累和弱公民社会以及国家保留对相当大一部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国家成功地在农民的市场性自主性空间之外架构起了一个与之相抗衡的制度性自主性空间,这个“意外”空间通过将能人吸引到集权关系体系中来而完成了对他们的控制,进而以他们为中介控制了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于司法腐败隐患的讨论多集中在具体制度的微观改良上,而忽略了宏观的国家权力配置框架对于司法腐败生成的基础性影响。司法权在我国现行的权力配置框架下无法明确自身定位。呈现出三权交错和以行(政权)为主的混乱权力配置局面,独立性丧失贻尽,加之其内部自我配置体系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司法权不断脱离预定运行轨道,暴露出诸多腐败隐患。因此,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微观审视的同时,注重一种宏观的透视,以科学的权力配置体系来带动、保障治理司法腐败各项措施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7.
消极失范是由于行政主体对行政权的异化行使而侵犯了行政权三要素的完整性,从而动摇了行政权自主性的一种状态.对这种状况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一要坚持人性的理性与经验的二重性原理,充分认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二要寻求解决行政权失范的最佳方案,用"疏川导滞"法代替"堙障"法.  相似文献   

18.
廉政是维系政权兴衰存亡的生命线,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中取得的丰富经验,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