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挑战及应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算法时代,由于算法缺位传统优秀文化宣教、算法信息交互议程设置失衡、算法温床裹挟多元价值,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被削弱、影响力被消解、引领力被弱化。因此,需要强化价值引领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推进构建算法赋能传播新格局,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算法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化相契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以达到算法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石浩  杜仕菊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4):97-106+115+1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构筑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也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予内生动力。对标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的要求和目标,从文化供给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挖掘与阐发不足;从文化消费来看,深受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价值立场不符的思想和观念冲击;从文化参与和发展来看,存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不匹配的城乡及区域不平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有:以物质奠基,健全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以价值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创新驱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们记录传递交流彼此信息的工具——汉字,与中华五千年历史相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水乳交融。汉字不仅载录了五千年历史文明,而且对推动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创建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直至现在,汉字仍继续在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一样,近百年来,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巨大冲击下,汉字曾几何时作为革命对象,也经历了一番暴风骤雨,几遭受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社会信仰还是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必然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此来抵御全球化对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挑战,并以其意识的反作用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面创新与发展。由于当今时代背景发生明显改变,尤其是受到西方价值思想的巨大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需要深入探寻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走入现代社会的科学路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发展创新传统文化,谨防外来文化对我们思想的入侵。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是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瑰宝,闽东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蕴藏于闽东的地名、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以及饮食文化之中,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塑造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情感的储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供传统借鉴。为了更好地发挥闽东福文化的当代价值,应通过促进两岸福文化交流、形成福文化价值共识、创新福文化表达方式、开设特色福文化课程等方式,传承发展闽东福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内含朴素的辩证法,倡导和谐与合作,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积极作用。在国际经济全球化、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特别需要加强对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球化大浪潮下,以好莱坞电影为典型的美国流行文化正强势地冲击着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人正不断探索着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涵的电影艺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崛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电影这门诞生不过百余年的艺术形式了解绚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影》中运用影视艺术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审美意涵、思想观念。本文将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分析,阐述中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的呈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哲学思辨、道德情操、审美取向、科技教育、宗教信仰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导向、垂范中华民族的思想德行与伦理规范、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方面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不客观的认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理性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以文化自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的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五大特征深刻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富民”“中和”“天人合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价值理念。新征程上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正向“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迈进,整个社会也日益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在中国社会处于不断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为何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不是出于民族文化的自大自恋,也不单是为了抵御外来强势文化入侵的文化保守和文化自卫,而是基于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自强,基于对传统文化与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越来越相互交融、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文化自觉。具体地说,当今中国之所以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出于四方面的战略考量:一是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二是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三是国际竞争的独特优势,四是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国家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必然会影响、冲击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其文化内核不会轻易被瓦解,而且往往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初腾飞靠政策、制度和战略,长久繁荣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顽强地实现自我转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社会改革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要按照现代文明要求和社会主义原则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所用,发挥其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价值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根源.以大学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剖析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特点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为世界繁荣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努力,也体现了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积极破解当今世界困境的文化自觉,是展示中华新文明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对重建世界秩序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生存。邓小平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论述,使中国传统文化从旧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和冲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其不至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衰落,而是与时代相结合,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完成育人职能的重要载体,作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校,其校园文化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使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更深厚的精神底蕴,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创新文化的培育必须克服我国传统文化中过分注重实用、不尊重人的个性等消极因素,也要克服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形成的自卑心理。同时,培育城市创新文化需要为市民个性发挥提供足够空间,增加城市开放度,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性化城市氛围。  相似文献   

20.
我在孔子故乡学习研究孔子及传统文化六十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感情。2013年11月26日,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并当面聆听习总书记的指示,对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