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政府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许多显性和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社会政治稳定。对于非政府组织这样一个既"新"又"旧"的考察对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厘清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同属于权力的范畴,是权力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力是政治权力的源泉;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互为补充;政治权力往往凌驾于社会权力之上,并可能走向腐败。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国家权力对于个人自由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国家权力是维护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个人自由的威胁。因此,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非政府组织的数量、规模日益扩大,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使其顺应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同时有效预防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已成为当前国内安全保卫研究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和特征,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安全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对非政府组织对政治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及对策思考三个方面,对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判。  相似文献   

5.
韦伯是在现代政治的权力逻辑中审视国家,国家被界定为在特定领土范围内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正当权利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主要形态.现代政治的主题即为民族国家间的权力斗争.现代国家担负着在世界上寻求权力以捍卫和张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克服国家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强制最小化”的国家,在“以法治权”的保障之下,通过“以权治权”的途径,最终达成“以德治权”的目标,实现政治追求中的“正义”和“善”。  相似文献   

7.
“最高国家权力”与“国家最高权力”是有区别的概念.依我国现行宪法,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全民)才是“国家最高权力”主体,是高于全国人大、也高于执政党和其他任何国家机构的权力主体.全民权力的“最高性”,在民主国家直接体现为全民直选权和全民公决权.在我国体现为全国人大由人民(全民)间接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民权力亦即整个社会主体的权力,高于各种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因而也可以说是最高的社会权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权力、国家权力、人民权力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三种权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党政关系问题,即共产党如何执掌、领导国家政权的问题。坚持和保障党的权力、国家权力、人民权力的高度统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实现三种权力的统一,关键在于党。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和国家主权发生冲突,各主权国家为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不得不在经济管理、政治决策和国家管辖权等方面让渡部分主权权力。但是,让渡主权权力不是无原则的,主权权力的让渡必须符合国家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和国家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应对灾变、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所充当的“第三方”的重要角色,使得非政府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但其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 ,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的活动日益猖獗 ,连续制造多起爆炸、暗杀等恐怖事件 ,严重影响了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亚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目前 ,尽管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作用与影响还不足以动摇各国的政权基础 ,但若将其彻底铲除尚有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共权力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哲学基础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等方面,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监督机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必须加强对权力制约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权力秩序是指权力关系中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运行功能。人类的文明政治生活与权力秩序密切相关,一切政治发展都以相对稳定且有序的权力秩序为前提。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权力秩序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将权力秩序分解为集权和制约这两种基本形态,并认为从集权秩序向制约秩序转型是我国权力秩序转型的基本方向。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参照,可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入手探讨权力制约问题,即可发展出一个分析权力制约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在等级结构和平行结构中追求规则制定、规则适用与规则解释这三种首要功能之间以及控制与协调这两种第二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软警力与硬警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警力和硬警力是警力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警力的这种区分,有利于走出警力发展的误区,化解长期以来困扰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难题。就二者的关系看,硬警力是软警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软警力是硬警力的重要支撑。21世纪的警力将有赖于这两种警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与协调发展。因此,要认真研究处于不同位势的软、硬两种警力的组合状态,确定优先发展规划,使警力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村庄三元派系不同组合的赛局可以形成多种村级权力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类型。村庄三元派系力量的均衡度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成负相关,三元派系力量越均衡,村级权力结构越不稳定,反之亦然。W村是三元派系力量均衡、村庄权力结构极不稳定的典型代表。要促进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就要强化村庄派系精英的素质教育和制度建设,提高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宽容度,促进农村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正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成果,如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公民素质提高、社会动员等,往往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从而促进政治发展.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随着政治发展研究的深入,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在当代政治学中有了区分,正如亨廷顿指出的那样,两者在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诉求是不同的.政治发展注重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则注重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即民主化".当然,政治发展最终是以民主为目标,但在改革的实际过程中更多地是注重制度建构的强化.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殊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7页.)保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和运作的需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小平同志曾提出稳定压倒一切,但同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应辩证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集体行为”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行为"是破坏社会治安、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研究"集体行为"的特征与客观规律,对之实行强有力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8.
始于2003年的"行政三分"研究在经历了2006、2007年的低潮后又重新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点.学者们的研究可以从行政三权制约与协调的基础理论、制度功能、实践评述与制度比较、面临的困难与解决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在这些研究中,有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校内存在的最主要的权力结构形式就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在冲突中协调、在稳定中变化。对高校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研究,过去多是从内部的管理体制、权力运行模式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主体发展状态这一视角来看,高校内在权力冲突存在着结构、物质、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诱因。要构建完善的权力冲突协调机制,需要在薪酬体系、行政人员专业化及学校氛围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是维护知识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屏障。高层决策者、教育行政管理者、高校师生,要允许贫困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自由表达,防止其被阻塞的敌意倾向迭加积累。避免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产生相对剥夺感乃至逆反心理,强化其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结构要对应多样化的社会结构,把文凭的概念同职业能力提升明确区分开来,要尽可能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符合拓展了内涵的"社会稳定"的要求,进而实现两者的契合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