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8,(2):22-22
农民工代表首次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现了3位农民工代表。他们是:从四川到广东打工的胡小燕.现为佛山市三水区一家建陶工业公司成品车间副主任;从苏北到上海打工的朱雪芹。现为上海一家服装公司团支部书记、工会副主席;康厚明,现为重庆一个市政工程公司的路面处农工班班长。作为2.1亿农民工最直接的政治代言人,他们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身处城市,却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基本宪法权利--平等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也有适用法律层面的原因.在立法上应使每一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的人口数和城市代表代表的人口数一样,赋予公民迁徙的自由;在法律适用上,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应当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宪法权利得以平等地享有,使"农民工"这一群体早日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黄茵茵 《公民导刊》2004,(12):14-14
在本刊今年改刊的第一期,我们用6个多页码对农民工追薪从事件,人文,法理,视觉等角度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又快到年底,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改变了多少呢?我们希望从他们的代表人物——熊德明身上看到一点影子……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全国人大代表名额,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已有1.5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代表中还没有农民工。“每个利益群体都应有自己的代表,这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预见,在明年“两会”期间,农民工代表将是“热点人物”。我们期望听刭他们质朴而铿锵的民主之声、权利之音。  相似文献   

5.
2013年1月30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59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变压器车间主任周振波作为农民工代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最初当选时的忐忑不安,到两年多来履职的游刃有余,周振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的道路上不断成熟。从全国优秀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华丽转身1976年出生的周振波,3岁时不幸  相似文献   

6.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走过了4个年头,但作为农民工我已经走过了33个年头。回想作为农民工代表的这几年,我从一个每天只知道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农民工,转变为一名代表着两亿多农民工兄弟的全国人大代表,言行代表着所有农民工的心声。我深感代表责任重大,特别是以农民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国人,  相似文献   

7.
从个别到整体,从新闻到平常,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目前的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亿多人。按照国家确定的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6%的目标。今后每年还会有1300万农民进入非农产业,跨入城镇。融入工人阶级队伍。作为一个新兴阶层,他们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同样心系国计民生:他们虽然来自基层,却同样对改革充满期待。 为了满足这一阶层的政治诉求,中国将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而各地方,农民工代表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 对于人大代表组成结构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选举理念的重大变化,是对农民本身的宪法权利的一种保护。是对宪法原则和宪法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提到农民工问题,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他们的讨薪难、维杈难,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的性文化生活,更是被许多人所忽视。本文从农民工的性烦恼角度出发,对我国农民工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当前农民工性权利的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生涯与工作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的根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且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和婚姻家庭的拐点出现,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在工作场域和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良好适应状态,也由技术层次深入到心理层面.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可以为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提供基本支持.问题是城市向他们敞开了多少空间?这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警惕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各个方面明确了农民工的权益以及相应的确保他们权益的政策措施.这无疑对改进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农民工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以及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实质性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但是,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时代,他们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和要求之间的张力;他们对城市化的向往与他们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张力之中,那么他们会在城市社会中建构出另一个不同于城市主流社会的社会圈子,会产生更大结构张力的"半城市化"问题。因此,现在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农村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受到社会重视。可是,在社会上我们却常常耳闻目睹到许多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伤害。"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党总支书记李朝鲜指出,现在,全国的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还将进一步突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  相似文献   

13.
郭伟 《时事报告》2010,(4):78-78
40多岁的张全收,正式“职务”是深圳全顺劳务派遣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外界则称他为“农民工司令”,“农民工的带头大哥”。从2004年到现在,他已经帮2I万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在几个城市与农民工的接触沟通,对农民工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和认识,结合自己的感受,产生了如果条件允许愿意为农民工做心理咨询的想法.文中主要讲述了如下内容:农民工的奋起,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那就是,他们的起步是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投资;他们的发展是靠自身的吃苦顽强,而不是靠哪一方面的照顾;他们的创业是从一点一滴开始,而不是在固有的模式上运行.他们的进步对城市人的就业和发展产生着冲击,带来了挑战.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劳动力大迁移现象.农民工是一个群体,但不是一个阶层.农民工的称谓就像当年人们对下岗职工的称谓一样,是过渡性的,不会永久地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民工在城市各行各业的融入,农民工这个称谓必将被职工这一通用的概念所取代.从长远来看,对农民工最大的爱护应该体现在与同一岗位的其他职工的平等上.让他们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待遇.对农民工最大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给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上.为他们办理应有的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应该体现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成长机会上.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应该体现在建立所需的维权机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上.让他们的权益不因个人文化素质高低、法律意识强弱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有财 《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从“生产工具”到“消费主体”是围绕农民工研究的重要转向。农民工消费研究大致有农民工不倾向在城市消费和农民工积极在城市消费两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反映的是农民工对于城乡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本文基于2009年的调查数据,发观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典型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努力在城市消费以实现身份认同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尽可能储蓄以汇钱回家。这种矛盾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城乡态度的矛盾性,他们愿意定居城市,但也不排斥返回农村。这表明,上述两种观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都只有部分的解释力。本文最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双重消费策略是与现有制度和政策实践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愿意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却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捆绑,在既有的二元社会保障权基础之上,形成了"间架性社会保障权",在形成路径、表征和制度支持方面与二元社会保障权差异明显。从生存到精神再到社会认同等社会保障权方面,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并未得到他们积极回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和农村社会融合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7.
二代移民,是指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而户籍尚在农村的进城农民工子女.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思想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社会巨大的影响.他们从走进城市的那一刻起就尝试着融入,但遇到的却是重重阻隔.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当选人大代表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03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作出重要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农民工与产业工人的身份开始有着密切的联系。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盛华仁在作关于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名额的说明时指出:“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在全国人大代表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顺延至2008年初,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成功选举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的首个农民工代表产生。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过程表明:农民工问题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农民工的政治利益诉求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预示着人大代表的结构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  相似文献   

19.
兰海 《人大建设》2007,(5):25-25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有关规定,我国将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作草案说明时说:“我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全国人大中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人大研究》2008,(7):43-45
新年伊始,各省都相继召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许多省都出现了新面孔——农民工人大代表。在2008年1月17日举行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有郑小琼等6名农民工省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他们代表在当地工作生活的3000多万农民工。在国家和地方最高权力机关中,首次出现代表农民工群体的人大代表,自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关注。关注的重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