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政治生活中,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基石。文章在对民意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路径,即间接表达和直接表达。前者包括选举、政党、利益集团与大众传播媒体等,后者包括投书、游说、请愿、申诉、座谈会和听证会等。  相似文献   

2.
德国议会请愿权制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人均有权以个人或联合他人的方式向适当机关或议会机构提出请求或申诉”[1]。这就是请愿权制度在德国基本法中的表述。研究德国的请愿权制度对健全我国的公民直接参与意思表示的法律监督体制特别是制定监督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颇有借鉴意义。一、议会请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沿革议会请愿权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德国基本法的。这一制度设计的宗旨是为被现代庞大的行政体制所压制的公民提供某种形式的援助,以缓和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失衡的状态。特别是在致力提倡“服务(福利)行政”的当代德国,由于法律的抽象化造成实际利益分配的…  相似文献   

3.
(一)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 1、立法保障。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目前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人权观念深入人心,政府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已经具备将请愿权明确载入《宪法》的条件,因此,建议把请愿权明确纳入《宪法》保护。此外,《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重心应当放在引导和促进上.使公民现实地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限制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阻塞意愿的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特别是公民在立法过程中的参与,进一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地方性法规草案公开征求市民意见,面向社会召开立法座谈会、立法论证会、立法听证会等。可以讲,公民立法参与工作在反映民意、  相似文献   

5.
开启官智是尊重民意的基础 或许,不能说“南有厦门人,北有天通苑”,但本质是一样的:公民意愿通过理性和智慧的公民表达,从而得到了尊重,最终达到了多赢。  相似文献   

6.
持续近十个月的厦门PX风波,正在公众参与的轨道上渐渐划上一个和谐的句号。但2007年的“民意盛宴”决非仅此。从今年“两会”期间十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余音未消的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全民立法运动”,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这使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2007年,是中国社会的“民意表达年”、“公民参与年”。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民主渐进的时代,这是一个民意彰显的时代。而上书,作为民意上达的一种便捷方式,正在中国遍地开花。为民请命.针砭时弊.检视法律法规,上书不仅架起了下情上达的桥梁,更成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尝试。唯其如此,更应理性审视之。  相似文献   

8.
袁刚 《人民论坛》2010,(4):30-31
网络民意是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其存在有利于促进善政善治,使公共管理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民认同。政府应以更为开放和睿智的姿态,善待网民,吸纳民意。当然,网络民意也须自律,不仅要监督别人,也要规范自己,从而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财产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当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公民的财产权进行限制甚至剥夺,但必须根据法律程序。而不是民主表决。就像村民大会不可以对村民张三、李四的财产进行投票处理一样。民主的方法不适用于处理公民个人的财产、生命、自由等基本权利。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理。民意的多少不是决定公共利益的标准。修一个大广场可能使多数人的休闲利益得到满足,但不能由此就证明要强拆5户或10户民居。使其无家可归是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公共利益需要根据法律标准和法律程序来判断。  相似文献   

10.
信访作为一种民意诉求机制和权利补充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已成为公民行使宪法确认和保障的基本权利的重要渠道,成为公民追求社会公正、公正和正义的重要路途。  相似文献   

11.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察看并督促国家机关、执政党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自由权、法律权利,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请愿权。依法保障公民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设议政新平台,让民意直接表达。让公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中来。这是近年来我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探索。重庆市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实行的“代表公示”制度。就是扩大公民了解人大代表的有效渠道。也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使代表更好地履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民意"上传"的管道,而不可能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重建信访制度的关键是把民意的"上达"转变为民意的"表达"信访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制度和治理制度。近十年来,信访制度被过度政治化,产生了两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第一,作为一种政治参与,信访应该培养依法维护权利的公民,增进从事信访的公民对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信任。事实上,依法上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完善渠道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受理公共请愿第七十一条 (公共请愿 )除与司法或个人事务相关的请愿书 ,其他请愿书如果不是由议员提出并签名 ,则都是不可接受的。议员可以亲自向本院提出请愿书 ,也可以向议会秘书长提出 ,还可以将请愿书交于本院议事台。议员亲自向本院提出请愿书时 ,只需宣读请愿祈祷文和公布已在请愿书上签名的请愿者人数。除非议员通知将于某天提交某请愿 ,否则 ,本议事规程所适用的请愿书不能印行。二、预算监督第五十条 (禁止向预算或拨款法案附加条款 )向预算或拨款法案附加 ,与该预算或拨款法案内容不同的条款 ,都不符合议会规定 ,并将引起宪制…  相似文献   

16.
民意在刑事政策过程的作用实质上是公民政治参与在刑事政策领域的表现。刑事政策的制定需要民意基础,刑事政策的执行需要民意推动,刑事政策的评估需要民意参与,刑事政策的调整需要民意根据。但是民意有着天然的缺陷,需要靠精英意见来甄别、整合、安抚和引导。只有坚持以民意为主,精英意见为辅,民意才能够在刑事政策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闻韬 《人权》2014,(1):42-43
信访活动已经成为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解决信访问题、保障公民权益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访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参政议政、微博问政等新事物的出现,是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重要进展。新媒介化公民参与给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决策系统的开放性、进~步优化公共决策机制以吸纳公民参与成为政治生活领域的现实诉求。从有效的公民参与角度看,地方政府公共决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关键在于确立与公民分享决策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回应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利益均衡机制与咨询机制,以保障必要的公民参与。与此同时,有必要采取措施规范公民的决策参与行为,保障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和人的价值,注重以公民为中心,这样一套公共行政理念为我们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民意表达机制;培育和发展社区及公民社会组织;增加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机会;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强调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20.
民主视点     
"网络民意"彰显开放与自信尽管对"网络暴力"存在担忧和争议,但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依然可以通过直率的评论,推动越来越多重大事件真相的调查。分析人士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正以更为开放和睿智的做法,将洪水般的"网络民意"疏导为现代公民社会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