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佚名 《政府法制》2012,(9):23-23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传说源于驱邪避灾。  相似文献   

2.
100元压岁钱引发的悲剧 2011年春节,照例是个万家团聚的欢乐日子。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一个村庄的壬家,却在这一天家破人亡。 大年初一晚上,老王被他17岁的儿子小王踢打致死。事情的起因,仅仅是100元压岁钱。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08,(2):40-40
问:春节期间,我虽然发出了3000多元的“红包”,但我儿子(12周岁)也有不少进帐,收到了4000多元的压岁钱。我动员儿子把这笔钱上交,但他只同意交出一半,另一半由他自己支配管理。我认为.200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小孩子自制力不强,管这么多钱会出事的,于是坚持要他全部交出来。儿子很不服气地说:“压岁钱是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收走。”请问: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到底归谁?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4,(26):67-67
“肮”和“脏”各自的词义原先没有不洁净这个义项。“肮”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脏”本义是身体内部器官的总称,比如内脏、五脏。“肮”和“脏”组成一个联绵词“肮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高亢刚直的样子。东汉赵壹的《疾邪诗》中写道:“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伊优”是逢迎谄媚的样子。《康熙字典》解释“肮脏”为“婞(xing)直之貌”,“婞直”即倔强、刚直。小人善于逢迎谄媚,因而得以升堂为权势的座上客,因高亢刚直的君子不受重视,只能倚在门边。  相似文献   

5.
“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兜里揣满压岁钱。”过年的压岁钱无疑是孩子们最为期盼的事儿。在儿时的记忆里,初一早晨,我和妹妹还像小猫一样蜷缩在热呼呼的被窝里.奶奶就颠着小脚走到床前。笑呵呵地把两个红纸包塞进我们的被窝。  相似文献   

6.
云弓 《政府法制》2010,(24):23-23
“谣言”是什么?《辞源》的解释可能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民间流传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是的,这就是谣言的本意,全然没有今天的贬义,更像是一种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从股市到楼市到收藏,当人们发现收藏古玩、艺术品等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时,收藏已然不是小众人群雅玩的兴趣爱好。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这样一支庞大而又活跃的队伍,无疑使得收藏市场风生水起,生机勃勃。与此同时,市场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货真价实的摊儿了。“1990年以前收的大部分都是真货,这以后,尤其是2000年之后,市场上99.9%都是假货。”这几乎是所有有经验的藏家的大实话。  相似文献   

8.
话说贺年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贺年的习俗.贺年的形式也沿袭了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贴春联、贴门神、放爆竹、舞龙灯等。春节自然成了人们社交的好时机.亲朋好友、邻里同事照例相互串门道贺。孩子们最是高兴,他们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不论贫富都要给拜年的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然而在贺年的同时.也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品味思索。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在我们期望游历世界去寻找自己还没有找到的最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那东西可能近在咫尺。”当时视为金子般重要的事物,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发现也并非如此珍贵。就像儿时我们会因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与小伙伴闹翻,如今我们便会发觉与之相比,一份源于童年的友谊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怛是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他必须是一个平安成长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人们印象中的刘备,在三国时代是个一等一的君子,真正的英雄豪杰!最近,细品三国,我感觉不是这么回事。拂去历史传说的尘埃,我们看到了一个伪君子,一个小丑无赖!还原真相,你可能要大倒胃口哦!  相似文献   

12.
李华 《法治纵横》2011,(19):56-57
近年来,众多早教机构打着极富感染力的广告语。悄悄驻扎在大街小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相似文献   

13.
对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可版权性判断,应该以“额头出汗”原则建立起独创性判断的客观标准。虽然人工智能不是“人”,但也不是“物”。不能因为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创作主体不是自然人,就否定其可版权性。将智能作品纳入传统版权分析框架,它实际上是一种人工智能对设计版权的演绎作品。人工智能之“智能”,将设计者之设计版权与智能作品上的版权区分开来。而对于智能作品上的权利配置,应该以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约定优先,建立起以所有者为核心的权利构造,以鼓励投资人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菲菲 《江淮法治》2009,(18):19-19
一天深夜,侦查一起涉嫌贪污犯罪的案件,我们对嫌疑人的住宅进行了搜查。在搜查过程中,我注意到了这户人家卧室里挂着的大照片: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儿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在幸福地笑着。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活得不容易,担子空前沉重,压力八方袭来,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世界大着呢,孩子小着呢,事情多着呢,钞票少着呢,别人笑着呢,老婆骂着呢,日子长着呢,俺正忙着呢……”磕头碰脑,顾此失彼。一些人觉着,社会与家庭、支出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似乎全都拧着劲儿。归根结底——不够和谐。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0,(18):56-56
为本期《铁窗内的“好儿子”》一文中的主人公小武安排心理辅导,大概是在三个多月前。当时他的主审法官肖志勇找到我,希望为《法律与生活》杂志做“心灵视窗”专栏文章的心理老师能帮助一下这个“屡教不改”的孩子。“去年就是我判的他,今年5月份刚放出来,现在又因为盗窃被起诉过来,还是在我手里,他都成了‘惯犯’了”。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名年过七旬的音乐老师,同时,又是一名特殊园丁——南京监狱志愿帮教者。他将铁网内的囚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卫渭 《江淮法治》2014,(12):26-26
棍棒下的教育原本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期盼,但是,当11岁的杭州女孩因为抄作业被父亲打死,棍棒下的爱变成一种伤害的时候,我们不禁要停下来思考:对于子女,到底怎样的爱才合适?  相似文献   

19.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4,(26):29-29
对于“权”字,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它贯穿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像权力、政权、权势、权威、权贵、权柄、生杀大权……“权”一直处在很强势的地位,但似乎都是虚拟的称谓。然而在古代,“权”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汪代华 《江淮法治》2012,(12):18-18
北京打工子弟成家暴重灾区。近期,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多家小学的数百名孩子.发现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成为家暴的“重灾区”.儿童受家暴存在难察觉、难介入、难干预的困境,亟待专门立法完善。(6月4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