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和根本经验。一百年来,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次伟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来射中国这个“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相似文献   

2.
邓伟 《前沿》2011,(10):60-62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正当其时。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其次,就如何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现实都无可争议地表明,从科学性和实践性来看,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体系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同日而语。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仍具有无比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和治党治国的指导思想。当今时代境遇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研究,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时代引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认真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通俗性以专业性为基础,将会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相似文献   

5.
张震环 《前沿》2010,(19):4-7
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这一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研究取向恰恰契合了意识形态转型的内在要求,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做出了新的阐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对于“两个行”的重要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与理论价值;关于“两个结合”的深入阐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最后,“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明确界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应包含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一集体主体,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党的领袖和干部、党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党员群众,并分别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吉发 《前沿》2011,(1):18-21
核心政治是现代政治实践的主流模式,它表征着政治生活"主导结构核心化"的政治方式。随着阶级政治实践向核心政治实践的历史演化,人类政治生活也由意志政治向科学政治迈进,从而决定了人类政治思维从价值思维向实践思维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核心政治,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科学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9.
周楠 《人民论坛》2011,(11):78-7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应包含理论起点和实践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一集体主体,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党的领袖和干部、党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党员群众,并分别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倩雅 《求索》2013,(4):100-10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历经90年的风雨沧桑,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省思。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封闭的教义,而在于开放的方法。中国当代宗教哲学须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历史唯物的基本原则、科学辩证的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立足于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用超越前人的眼界,突破陈规,续写符合时代求的理论新篇章,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当代宗教哲学在构建新型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既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又彰显了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提升。从路径选择的辩证法视角来看,在理论教育中坚持认知与认同的统一,在回归生活世界中坚持融入与引领的统一,在教育功能实现中彰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在载体运用上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在形态转换上实现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统一,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对特定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时代化与其内在理论品质密切相关。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是当代任何意识形态都无法拒斥的价值,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这些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必然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需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范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论层面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剖析既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阈,又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全面理解。当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诉求是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来实现中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因此,这种价值诉求的研究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应当深刻认识、科学把握这一科学判断,把握其认识拓展、时代升华、理论创造的深远意义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形成了自身独特且不断发展完善的丰富理论形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与时俱进地汲取各国精华,以保证其旺盛不衰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点摘编     
《公安研究》2008,(1):92-9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分析姜喜咏在《探索》2007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正是在不断定位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时代突出矛盾,破解时代痼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课题,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珏 《求索》2007,(11):130-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当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契合、理论的相对优越性和人民的认同、接受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性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心理基础、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温清  陶柱标 《传承》2012,(10):32-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马克思主义仅仅是实现了中国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众化,科学理论才能被群众掌握和认同,并受到拥护,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下半叶,党领导的强国富民建设实践,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建设时期是否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的重大而又关键的基本问题,突破了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创立了与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化社会变革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把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强国建设实践和以温饱及总体小康高目标的富民建设实践引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