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始终坚定不移,领导苏联人民抗击入侵之敌,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统帅。同时,他忠实于反法西斯同盟,恪守所有承诺,从未背叛盟国而试图与德国单独媾和。有关斯大林曾向希特勒乞和的谣言,均源自“非斯大林化”。  相似文献   

2.
王天玺 《创造》2013,(6):6-9
第六节反对苏联霸权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以苏联共产党为老师。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曾经真诚地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中国人民对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人民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中国和苏联两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其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3.
1920年代,斯大林入主苏俄权力中枢后,立即发现自己面临执政道义合法性的巨大挑战——一帮自卫将军纷纷撰写俄国内战史,所披露的史实对斯大林很不利。斯大林决定自己编一套《内战史》,给对手以批判和反击。他组建了几套班子编写,但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斯大林想到了高尔基,想到他在编修《白海一波罗的海运河建筑史》中的创作能力,便选定由高尔基主编一套多卷本的《苏联国内战争史》。由高尔基挂帅,组成苏联建国后阵容最强大的写作班子,堪称苏俄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小说家主编历史”由此开场。  相似文献   

4.
抗战爆发后,德国一直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德国之所以积极调停中日冲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因为德国希望日本北向进攻苏联,使苏联面临日德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如果日本将主要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使中日战争长期化,会削弱日本对苏联的威胁,日本作为盟国的战略价值将大大降低。日本为了争取国际舆论,把战争责任推向中国,切断德国对华援助,希望德国调停中日冲突,因为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国出面调停对日本有利。  相似文献   

5.
2006年6月2日《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第五期的文章,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谈到苏共垮台,他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接着他又说:“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苏联只是向中国和朝鲜提供了武器 ,和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只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0年10月中旬 ,周恩来总理秘密访苏 ,向斯大林陈述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具体困难 ,请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同时请求苏联也出兵。斯大林表示同意提供军事援助。他坚决主张中国出兵 ,但他明确表示苏联不能出兵 ,因为如果苏联出兵 ,则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周恩来立即把斯大林的意见反馈给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说 ,中国出兵是必然的 ,同时中国需要苏联的军事援助 ,特别…  相似文献   

7.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刘书林先生在《关于苏联解体与中苏关系的评价问题》(乌有之乡电子杂志2009年八月上,总第93期)一文中谈到:“在新出版的《斯大林全集》第15卷(中央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5卷,莫斯科俄文版,2005年)中,斯大林对被镇压的人数有正式的统计。”  相似文献   

9.
当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时,他并不是不了解拿破仑的教训,只是选择了忽略这个事实。他推断,斯大林一直会因为他们两国之间的互不侵犯协议而感到放心,进攻苏联只需要一场短时间的会战,跟苏联的冬天无关。1941至1942年的冬天应该是温和的。知名的德国气象学者弗  相似文献   

10.
1945年2月11日,在克里米亚南端小城雅尔塔的列瓦基宫,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协定》(即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此前,斯大林拒绝了邱吉尔请蒋介石参加会谈的建议。但这个协定中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的条件,涉及到了中国,其内容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正三、邓演达探索建立新的革命政党邓演达探索革命道路宋庆龄、邓演达等前往苏联,主要是寻求苏联继续对中国国民革命事业的支持。在苏联,邓演达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接见,在共产国际召开的欢迎大会上,邓演达应邀作了《中国革命最近的严重局势之由来》的长篇报告,与共产国际领导人交换中国革命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智名 《乡音》2012,(9):39-40
胡鞍钢教授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著述颇丰的知名学者。2011年底,刚刚拜读了他与两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一书。今年1月,他另一部关于中国发展前景和发展战略的力作《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如同对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气势磅礴、黄钟大吕般地解读一样,在...  相似文献   

13.
老舍说相声     
舒乙 《北京观察》2004,(3):62-63
从一九二六年第七期开始,上海《小说月报》连载《老张的哲学》.它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人敢断定是否实现,虽然他生在人人是'预言家'的中国.第一次是他生下来的第三天,由收生婆把那时候无知无觉的他,像小老鼠似的在铜盆里洗的.第二次是他结婚的前一夕,自动的到清水池塘洗的……至于将来的一次呢,按着多数预言家的推测:设若执行,一定是被动的.简言之,就是'洗尸'."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5,(4)
他见过列宁和斯大林,访问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敌后抗战,最后不幸血染沂蒙。他就是——「外国八路」汉斯·希伯。一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二日,他风尘仆仆,来到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沭县蛟龙湾村。蓝色的限珠,卷曲的头发,高大的身材,穿一套灰色八路军军装——他的外貌特别引人注目。热情,智慧,幽默,意志坚强而好思索——他给人留下极深极好的印象。他是第一个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来的外国记者。他是德国人,德国共产党党员,美国进步组织太平洋学会会员,国际知名的作家兼记者。他青年时期即从事新闻工作。到过苏联,见过列宁和斯大林。  相似文献   

15.
1 最早撰写关于斯大林文章的西方作家可能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21年,这位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的美国女性,怀着一颗充满正义感的心来到了饱受战争创伤的苏俄,帮助美国公谊会服务队把救济品送到了伏尔加河灾区.完成这项工作后,她没有回美国,留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24年她为美国《赫斯特国际杂志》写了一篇文章,大胆地猜测:虽然斯大林不是政府首脑,但是如果要谁来继承列宁的话,这个人准会是斯大林.当时,斯大林所担任的总书记这个职务既不为联共(布)中央领导人所重视,也不被西方新闻媒介放在眼里,因此,这篇第一次在美国发表的关于斯大林的文章,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放进了图书馆的报刊架.  相似文献   

16.
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并坚决捍卫的哲学命题“对立面的斗争”,其实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核心思想。他这样做是事出有因的。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联严重混淆社会和党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暴烈的手段搞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大清洗,由此,斯大林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持续出现“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现实,认为这是普遍的“发展规律”。“对立面的斗争”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哲学升华。只要我们重温一次经典作家关于“矛盾”、“对立面”问题的论述,答案也就自然明晰了。  相似文献   

17.
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秘密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后,立即出现了一股反斯大林的浪潮。斯大林的功绩被抹杀,他的错误被夸大,许多事实被歪曲,他被加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新领导对斯大林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虽然没有发动新的批判,但是也不站出来澄清事实,不对他的功过作出明确评价,总的说来对斯大林的批判只是有所缓和。80年代中期,由于戈尔巴乔夫推行自由化政策,又出现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而且它的势头比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后出现的浪潮更猛更大。自由派人士群起讨伐斯大林,…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自从逝世以来,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到苏联解体时,他的声誉已降到最低点。但是最近四五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某些报刊,尤其是反对派的报刊,发表了不少肯定和颂扬他的文章。斯大林的著作开始得到重新出版的机会,同时还有一些新的传记和研究著作出现。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对这些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供我国关心斯大林问题的同志们参考。一我们知道,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共领导人立即发动了对他的批判。根据新公布的档案材料,在举行斯大林葬礼的第二天,即3月10日,马林科夫在苏共中央…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中期,到北京开会,会期中,去看望黎澍同志,见面后闲谈到改革问题。黎澍同志说:“改革的路,会是很长的。但,无论如何,当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逐渐改掉‘斯大林模式’,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领域中,都是如此。“这话,在当时,对我无疑是起了震聋发聩的作用。从那时以后,我就比较注意阅读一些阐述“斯大林模式“真相的书或文章。1991年,苏联一下子土崩瓦解,这一类书或文章出得更多了,我也读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我读到的这些书中,今年一月,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严秀同志的《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算是最重要的一本。这本以国际问题作为题材的专论及杂文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谈到了“斯大林模式“。其中,尤以《可怕的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本文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苏星同志在1999年12月7日召开的《学术百年论坛———走向新世纪》经济学专场研讨会上的发言。读过此文后,相信读者从中体味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老经济学家对自己学术经历的反思。从1950年开始,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958年,主要是讲《资本论》。当时,也听苏联专家讲社会主义经济学,但收获不大。1952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发表。这是一本总结和概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书,今天看,许多观点过时了,但他批评了一些在苏联长期流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