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2.
崔锁江 《传承》2014,(7):2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维度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文献中不断被提出,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分别代表精华与糟粕,中国共产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儒学,是高明而又成熟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3.
张珍华 《前沿》2012,(15):180-18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品牌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在保护下进行挖掘和阐发,在挖掘和阐发中进行保护.本论文拟从传统历史文化品牌元素间的合理交结、传统历史文化品牌与现代习俗的适当结合、与经济价值创造恰当对接、与西方文化适宜交叉等方面论证:进行合理的融合是传统历史文化品牌有效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山市婺剧团今年已有"52岁"了,是衢州地区唯一一家县级专业戏曲表演团体。几十年来,剧团传承、创作、排演了大量优秀传统剧目和历史剧、现代剧,成为我省弘扬特色文化、传播戏曲文明的一个重要品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此,"批判地继承"成为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批判地继承"原则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量清理,整理出许多可为今天所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涉及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李媛 《前沿》2011,(14):155-157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与其他国家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自己的传统(本土)文化,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提高传统文化素质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体现文化艺术的内涵,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本文带着探讨传统文化在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设计出传统的、民族的,但又不失现代的人文环境艺术,从而实现人文环境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军 《当代广西》2011,(6):61-61
2010年11月公布的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奖名单中,上海大众LAVIDA朗选成为唯一一个整车获奖品牌。作为上海大众旗下首款自主研发为中国消费者度身打造的新车型,LAVIDA朗逸既在保持了德国设计的优秀品质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关观念以及站在时代前沿的设计元素。朗选全系符合2011年广西政府采购标准。  相似文献   

8.
左亚文  陈黔珍 《新东方》2004,(10):22-29
社会主义文化不是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一般抽象,它只有建基于民族文化之上并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从内容和形式上真正成为民族化的先进文化,才能使自己充满活力并获得蓬勃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有一个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但长期以来有一些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鲁婷  陈娟娟 《传承》2009,(6):86-87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1.
张贞 《理论月刊》2008,(2):104-107
中国逐渐进入"以消费促进生产"的社会形态,"日常生活"的地位和重要性随之提高,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格局主要由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这三种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英文化认为日常生活是应该被否定、被超越的对象;主流文化出于政治目的总是倾向于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日常生活进行隐秘性的组合拼贴:大众文化则充分肯定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和意义.从"日常生活"角度分析、评价并建设三种文化形态,是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叶舒宪 《传承》2012,(17):42-44
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反过来讲,小传统之于大传统,除了有继承和拓展的关系,同时也兼有取代、遮蔽与被取代、被遮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国蓉 《湖北宣传》2006,(11):26-26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创新文化发展思路,打造曹禺文化品牌,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文化名市建设,努力把潜江建设成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结合,具有深厚底蕴和较高品位的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为解决此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近20年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首先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诸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突现为紧迫课目。  相似文献   

16.
余丽芬 《公安学刊》2005,3(2):91-95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强烈的国家观念、浓郁的爱国思想和卓越的人格精神,不仅使中国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中保持了华夏文明的庚续演进,而且在现代社会仍具借鉴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济世安民和"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积极入世态度对公安民警树立爱国报国理想的影响,"从道不从君"的价值取向对公安民警树立秉公执法、依法治国意识的影响,"民为邦本"思想对公安民警强化宗旨观念的影响,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人格对公安民警不畏艰难、发扬奉献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学新 《理论月刊》2007,(12):121-1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认识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因此,"和谐社会"思想,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传统节庆文化因分布范围小、地域性限制强、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传承有限、市场认可度低的特点,其品牌建设要经历品牌诞生(产品化)、品牌发展(产业化)和品牌稳定(产业集群化)三个阶段,并以品牌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但传统节庆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经历现代性变迁,必然会引发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是走一条以各级地方政府为文化引导者,通过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坚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维护文化的本真性,同时以文化科技创新机制带动文化产业体系有序发展,从文化到文化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的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9.
梦鸽 《乡音》2012,(12):50-50
"中国元素"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中国元素"的精彩绽放,不仅让国人为之兴奋骄傲,更让世界为之赞叹和痴迷。诚然,有一种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将会为中国品牌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解文化安全问题不可能从文化内部解题,而必须从文化之外去寻求。文化一旦被国家所代言,那么其性质也就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和融合退居次要位置,维护国家利益成为其本质要求。这一变化将国家文化与一般文化区分开来,并为国家文化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提供足够的依据,由此,国家文化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概念系统。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质就是国家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传统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国家主流文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