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2.
陈维虎  冯成 《当代贵州》2005,(14):20-22
"道塞山河旧,路通天地新."记者在湄潭县农村采访时,看见一户农家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公路建设给我省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1962年秋天,郭沫若去普陀山旅行,在梵音洞前捡到一本小型日记簿,揭开封面一看,写有对联一副:“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四个字“春在哪里”。再翻到第二页看,竞有一首绝命诗。郭老对随行人员说:快快寻找这本日记的失主。人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个女学生,名叫李真真。郭老对她说:看了你日记簿上的一副对联与横批,可知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4.
正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  相似文献   

5.
成都武侯祠赵藩赞诸葛亮的对联,是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名联。认真解读这副对联,对于弘扬传统政治文化、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年过半百的唐德学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消息传来,社里的职工们都为他高兴,大伙商量送给老主任一份礼物。这不,新年前夕,职工们给他家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是“上下班不分上下班”,下联是“节假日没有节假日”,横批是“企业栋梁”。 这副尚欠工整却又十分独特的对联,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勤奋清廉的老黄牛形象。  相似文献   

7.
黄炳麟 《唯实》2006,(10):63-63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一副对联.许多当代联语选本,乃至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书斋客厅也喜爱悬挂它,已经成为公认的对联精品.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三省堂门前这副写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对联立刻成了关注热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河南省纪委署名王万鹏的文章《官民辩证关系的真谛》解读对联。  相似文献   

9.
家教妙联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重视以联教子,为后人留下了一副副家教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清代郑板桥曾写过的一副家教对联,教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祠中挂的一副对联,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耀然于世。  相似文献   

10.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实际上,失去制约的权力更易产生腐败。靠什么来制约权力?不仅是靠某些人的监督,不仅是靠更高的权力,不仅是靠觉悟的作用,也不仅是靠教育。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收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制约权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靠制度。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的年气像清澈的水在王院村的山间沟岔、房前屋后欢快地流淌着。庄稼人已经购买好了年货,准备过一个吉祥喜庆的肥年。在节日的前夕,王院村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他们心里明白,没有陈分新,他们这个年将和以往过去的许多年一样,平淡而寡味。腊月廿九日,王院村的农民给陈分新送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十年磨一剑为村民谋幸福;下联是:一心接一客迎小康到王院;横额是:我们的书记。苛刻地说,这副对联的平仄声并不对偶,可是,这副对联是王院村的一千多农民从心窝里掏出来的,它是字字真情,句句实意。“我们的书…  相似文献   

12.
1959年10月,当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省南阳地区视察工作,游览了南阳城西郊卧龙岗武侯祠,对武侯祠一副对联颇为颀赏。其联云: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南阳襄阳。 这副对联是湖北人顾嘉衡于清咸丰年间任南阳知府时撰写的。“先主”指刘备,“后主”指刘备之子  相似文献   

13.
宋明晏 《前线》2016,(4):92-9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14.
灵魂的裂变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上联说的是一个“贪”字,下联说的是一个“悔”字。如果把这副对联用在原东丰县农业局计财科长邢华中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一翻开邢华中的档案,他也有过令同龄人羡慕的光彩历...  相似文献   

15.
正"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是清末重臣曾国藩的学生胡林翼赠予他的一副对联,曾国藩看后深以为然,将其作为座右铭。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做人做事要以大局为重,态度端正,既要慈悲为怀也要雷厉风行,考虑问题要有菩萨心肠,解决问题要用霹雳手段。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值得学习借鉴。近年来,部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着"厚爱"失原则,"严管"缺温度的问题,有人一  相似文献   

16.
1959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大殿门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同志念完对联后对大家说“:我来改改,你们看好不好?”接着他就面对大家吟诵他改的这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1986年4月25日,胡耀邦同志题写了这副对联。1988年11月11日至1989年1月7日,胡耀邦在长沙,住在省委接待处九所。1月6日上午,耀邦参观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在今湖南大学内,湖南大学翁祖泽校长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圣初教授陪同参观。…  相似文献   

17.
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这副对联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这副"官德"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古县衙三省堂。对联以朴素和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07,(8)
"文化大革命"期间,围绕一副血统论对联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趣的是,中央文革对血统论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的态度,时而支持,时而反对,这是为何?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陕西汉中张良庙,看到庙中石碑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锥",下联是"辞汉万户",横批"知止",这副对联用8个字概括了张良的一生,"知止"的评价,可谓耐人寻味。"知止",在当时就是衡量"士"的标准之一了。纵览历代圣人先哲,哪一位不是珍名惜荣的人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道德经》所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巨匠鲁迅正是因为"灵魂中  相似文献   

20.
茶里人生     
李光乾 《廉政瞭望》2006,(12):55-55
很喜欢这样一副对联:生为寻常草,死成玉茗香,死耶生耶?失去三闾位,得来九歌浩,失哉得哉?这是一副茶联,借助茶叶的经历,说明得失的辩证关系,读后发人深思。茶的一生耐人寻味。茶圣陆羽《茶经》有言:“茶者,南方之佳木也。”茶树生长在气候温和,莽莽苍苍的南方大山中,其生命特征独具一格。当茶芽离开枝头时,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然而经过高火的烘烤,搓揉的磨炼,烈日的曝晒,沸水的浸泡,它的生命又焕发出绚丽的色彩。它失去了抽枝成杈的机会,却在茶杯中得到了永生。从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得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有的富家子弟,他们养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