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参与、经济参与、社会文化参与等各方面考察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就是华人正在逐渐地被同化 ,或叫菲律宾化。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中叶,菲律宾群岛最发达地区的居民已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传统教育体系,通过这种体系,村社的长者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同西班牙人一起在群岛出现的天主教僧侣垄断了这个殖民地国家的教育。在西班牙统治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八六三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从一八六三年改革到十九世纪末叶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教育部门的一切设施仅是为了培养住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面对大多数居民来说,甚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的东南亚研究规划是过去的和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作出努力的结果,要在菲律宾人中间把严重西方化的教育路线扭向亚洲一致性的发展上面去。 这一方面的努力是雷蒙·麦格赛赛总统于1954年在菲宾律大学创建了亚洲研究所的时候就开始的。麦格赛赛总统对研究所是这样解释的:“把亚洲的学者和学生结合在一  相似文献   

4.
1898年美西战爭以后,美国一直是菲律宾的主宰者,侭管菲律宾于1946年形式上取得政治独立,可是美菲之間的不平等条約仍然在各个方面控制着菲律宾,严重地阻碍着菲律宾經济的发展。近年来,美国对菲律宾輸往美国的商品增訂了20%的稅率,而且所謂“美菲貿易协定”于1974年期滿以后,菲律宾將受到美国进一步的剝削。因此,本文作者在忧心忡忡地看到这种晦暗前景的同时,他搜竭枯腸地对菲律宾政府献策,要为菲律宾产品別謀出路。他把視綫轉向跟菲律宾有着一些貿易关系的西歐国家,对它們吸收菲律宾商品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并且认为,只要菲律宾改善产品貭量、降低成本,菲律宾产品的出口市塲將会扩大。他向政府建議侭快实行促进出口貿易的一系列具体措施。然而,本文作者对西歐国家的幻想迟早总要破灭,因为,无論西歐国家也好,美国也好,它們剝削不发达国家的本貭是同一的。它們决不会施捨給不发达国家以任何利益。 本文仅供研究菲律宾經济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对外扩张,其亚洲殖民地菲律宾成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最大的海外实践基地.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旨在通过综合性规划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问题.而在菲律宾,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重构政治空间,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殖民宗主国美国为模板的菲律宾现代国家.丹尼尔·H.伯纳姆和威廉·帕森斯等美国规划师不但重塑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公共空间,还将美国的城市美化模式推广到群岛各地.他们将现代性和美式民主制度的特性提炼成直观的空间表达方式,试图向菲律宾民众展示美国民主改革和菲律宾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构建殖民者认可的菲律宾现代国家、将国家统治扩展到整个菲律宾群岛并整合菲律宾经济,从而引导菲律宾走上美国设计的"现代化"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6.
美西战争后,美国内部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8.
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曾发生过两次大的转折,即1955年菲律宾政府全面督察华文学校和1973年菲政府颁布华校菲化律。以这两次转折为界,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45——1955年;1956——1973年;1973年——现在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二年九月,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时宣布了建立所谓“新社会”的方针。这一术语意味着一种旨在使社会加速资本主义化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马科斯在向广大居民发出呼吁时,使用了获得独立的国家所盛行的满足“基本需求”的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是一个由大小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多民族的群岛国家,如今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教徒约4000多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天主教徒占总人口的87%,成为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然而,在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之前,菲律宾群岛上大部分居民则信奉原始宗教,棉兰老岛南部和苏禄群岛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随着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逐步确立和传教活动的加强,天主教在菲律宾得以迅速传播,菲律宾受洗礼的人数不断增加:1583年为10万人,1622年增至50万人,到1898年则达650多万人,天主教徒已占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青年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青年失业、贫困、健康危机、犯罪以及极端主义等现象的凸显,使得该群体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安全隐忧。本文以菲律宾为例,在借鉴现有青年潮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青年人口结构、菲律宾的社会文化特点、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全球化转型的国际环境四个层面着手,分析菲律宾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青年危机的产生以及青年参与暴力冲突尤其是极端主义活动的原因,探讨菲律宾发展与安全框架中青年的角色。从中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在充分利用青年人口优势促进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青年危机带来的安全威胁,注重疏通和引导,通过制定积极的青年政策,给青年赋权,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政策的主流,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1986年科·阿基诺总统执政以来,尽管菲律宾的政局时有动荡,但经济发展却相对稳定。据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局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菲律宾国民生产总值从1986年走出负增长泥潭后,已实现了连续三年稳定增长的好成绩,即1986年增长1.8%,1987年增长5.4%、1988年增长高达6.74%。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8.9%(建筑业增长11.82%,  相似文献   

13.
在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人口数量(五千万人)仅次于印尼,居第二位。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最近几年,菲律宾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失业情况加剧,因而就业问题显得特别尖锐。一九八二年,菲律宾各城镇共有失业人口七十五万五千人(其中非熟练工人占百分之五十六),在乡村地区,失业者多达一百三十万人。  相似文献   

14.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菲律宾南部就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随着1972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南部的动荡终于演变成为一场穆斯林武装集团与政府军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社会动荡和武装冲突中,菲律宾的穆斯林不仅组织起政治团体和武装部队,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主张。穆斯林的武装斗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菲律宾被认为是亚洲最有希望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日本而居第二位。1950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4美元,菲律宾293美元,台湾237美元,南朝鲜157美元,泰国129美元,印尼98美元。如今,四十余年过去了,日本已跃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  相似文献   

16.
从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菲律宾政府对华人实行的严厉入籍政策,使华人在菲律宾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1974年中菲建交后,华人成批入籍,从侨民转变为公民,基本上享有与菲律宾土著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益,也因此提升了华人的经济地位.菲律宾华人在继续保持出色的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开始表达参政意识,谨慎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然而,菲律宾社会还存在着排华潜流,影响华人在政治上得到当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小额信贷模式出发探讨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减贫。菲律宾是最早推行小额信贷模式的国家之一,小额信贷被作为减贫的重要工具得到广泛推广。非政府组织"农业与乡村发展中心"(CARD)使贫困阶层妇女实现了经济自立,有助于构建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本文指出,国家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主体需要参与到民生建设中来构建良性的商业生态链。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重视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减贫,创造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享价值"。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是一个恩庇侍从关系传统深厚的国家。在菲律宾,这种正式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关系依托地方性的政治家族形成,呈现出菲律宾政治生活的核心特征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恩庇侍从关系的最大区别所在。在菲律宾的政治体系中,不同政治家族形成不同的恩庇侍从网络,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一方面使菲律宾的选举制度受到严重的削弱,选举中舞弊、欺诈和暴力盛行;另一方面又完全地替代了菲律宾的政党制度,使菲律宾的政党衰弱而碎片化,易变性极强,成为政治家族的工具,失去利益聚合的功能,使下层民众的利益无法通过政党而被吸纳到政治体系之中。正是这种独特的非正式的家族式恩庇侍从关系,在其与国家正式制度的持续性互动中削弱甚至替代了正式制度的作用和功能,从而给菲律宾的民主制度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华侨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在东南亚各侨社中,如按人平均,其贡献最大。阐明1931—1941年菲律宾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历史及其贡献,对于向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海外赤子的爱国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试就菲律宾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几个主要活动方面,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20.
印尼经济概览 一、宏观经济的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印度尼西亚属于低位中等收入国家。1985年印尼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30美元,同年东盟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文莱除外)为:菲律宾560美元、泰国800美元、马来西亚2000美元、新加坡7240美元。菲律宾、泰国和印尼同属低位中等收入国家,而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则属高位中等收入国家。比较一下东盟各国在1965—1985年这20年期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