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东方 《世纪桥》2007,(1):79-79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的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时它的书写还是一种艺术,可供人们欣赏,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这在世界文字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已被世人所公认。汉字是“写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正因为它的写意性,才使世代生活在这个大家园中的中国人,不论到何地方,即使方言不同,字的念法有别,但一经写出来,所要表达  相似文献   

2.
在汉字中,“一”是笔划最少、形体最简单,因而也最容易书写的一个字。但它在汉语中的地位却颇为突出和重要。“一”在语言中不仅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上比较丰富、复杂。如其造字、释义、构词能力和语法功能以及语用等方面,都很有特点,因此有探讨研究和认识的必要。研究汉字的构造,我国传统的文字学有“六书”之说(按:其实汉字真正的造字方法只有“四书”),从造字的角度上看,“一”是属于许慎所说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指事字。指事字有两类。一是纯符号性质的,一是在象形字上外加指事符号构成的。“一”属于前…  相似文献   

3.
禅宗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风格独特的佛教宗派。它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智慧.展示人的自我价值。历史上禅僧们的禅语问答被记录下来.形成了禅宗语录.其数量浩如烟海.十分可观。禅宗语录的语言十分奇特.其含义和用法往往超出日常用法.这种奇特的语言实践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语言现象是与禅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一方面.它强调不立文字.强调反观内照.领悟本有的佛性:另一方面,它又提倡不离文字,用语言文字帮助学人领悟佛理.禅的这种语言哲学思想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知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和关联.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哲学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段胜军 《学习月刊》2014,(14):90-9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覆盖世界的许多地方.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产生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5.
论视听时代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以读写为主的交流方式逐渐转变为以视听为主的交流方式。相对于读写时代,视听时代是从对语言文字符号读写获取信息进行交流转向对音像、图像,影像等视觉、听觉文化符号进行视听解读交流的时代。它在以往有语言文字符号所创造的思维、符号空间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人类的视听、虚拟、网络、数字等空间,从而使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能力大大超越了原有的领域,摆脱了人对自然与语言符号的依赖,改变了人类感受世界、表达自我、相互交往的方式。研究视听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变革,对于把握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认识规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健 《学习导报》2012,(18):1-1
媒体在转型,新闻工作者要转型。"你说或者不说,它就在那里。"但你转还是不转,结果就迥然相异。不转,它会离你而去;转了,才会与你并辔前行。于是,怎么转就着实让人"坐卧不宁"。互联网盛行导致的浅阅读,使人们把文字看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人把转型当作颠覆文字、颠覆美文、颠覆深度报道。转型就是让文字坐冷板凳吗?其实,媒体不论如何转型,技术不论怎样发展,文字仍然是王道。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一种符号,是用来记录语言的,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是连在一起的,忽视语言文字,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忽视思维能力。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是靠思维才成为万物之灵长的。可以说作为这根苇草盛开的"最美丽的花  相似文献   

7.
文字本是用来作为记录传达语言的工具,有实用价值,要求结构固定,便于使用。中国的方块汉字在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即书法艺术,日本人称之为书道。一、汉字书写的艺术要求什么是汉字书写的艺术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升华为艺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凡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大都在形式上能给人以美感。 书法作品是通过对汉字的书写,来表达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感和志趣,运用书写的内容。使人在心灵上获得美的享受或者受到某种教化与启迪。这就是书法的功能与其在美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士樵 《世纪桥》2008,(11):150-152
文字主要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袁音文字。以思维为依据、以笔画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以语音为依据、以字母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他们都是思维的载体,是为了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意愿而发明的书写符号。  相似文献   

10.
程奕 《求实》2009,(Z1)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沿用至今的表意体系文字。古老的汉字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承担着记载、传承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独特的构造法,为我们从中探寻历史文化的生动印记提供了可能。军事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在汉字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张颐武 《新湘评论》2013,(24):49-49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的界定、性质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会把对自己语言文字的尊重或歧视看作是对自己民族本身的尊重或歧视,把平等享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看作是真正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使用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不仅是一项文化权利.而且是一项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3.
胡庆军 《党课》2020,(2):108-109
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思想的载体,更塑造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文字和语言博大精深,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的高天长河。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但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  相似文献   

14.
色彩语言,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手段。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民族色彩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对原始宗教崇拜的影响,它运用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作为一种具有内涵与外  相似文献   

15.
卢士樵 《世纪桥》2009,(9):46-47
“字——音对应关系”是语言文字之间相互转换的机制。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之问,在此机制下产生了文字的读音。对于不同的民族,语言和语言、文字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将建立相互转换的“翻译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字主要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以思维为依据、以笔画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以语音为依据、以字母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他们都是思维的载体,是为了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意愿而发明的书写符号.  相似文献   

17.
倪方六 《党课》2011,(20):110-1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书写比较随意,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凭写字吃饭的人。可以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而且书法家写错别字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有意错”,会想当然地把字的结构打乱、写错,称其为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8.
文字主要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以思维为依据、以笔画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以语音为依据、以字母为材料构成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他们都是思维的载体,是为了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意愿而发明的书写符号.  相似文献   

19.
_ 应该说,图像的产生远早于文字,人类祖先在鸿蒙 开辟之初把自己对大自然 的有限认识,通过直观的视 觉形式——图画表现出来。 以汉字为例:“日、月、星、 辰、山、川、树、木、花、鸟、 虫、鱼”等许多汉字,最早就 是象形图画,后来才逐渐演 变成文字。在我们先民的造 字之初,这些文字无不来源 于对大自然描形状貌的摹 写描画。具象性的思维,形 象性的图画,启迪了人类最 早的视觉文化,以此而滋生 了由图画系统向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20.
西柏坡时期的教育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试从西柏坡时期初小教学过程汉字书写的教与学、作业与练习、错别字的改正、造句与作文等对语言文字教学进行考察,分析西柏坡时期语言文字教学的时代特色。一、注重读音与书写西柏坡时期初级小学设国语课程,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认知和运用能力。晋察冀解放区初级小学《国语》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