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仙古迹     
牛仙寺摩崖造像座落在夹江县吴场镇白龙村,因白龙村曾建有牛仙寺院而得名,为夹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仙寺摩崖造像集中在白龙村四组的山岭间,南北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山崖相对高约30余米。据夹江县八十年代文物古迹普查时统计,整个摩崖像群落共计有254龛,石刻雕像达3400余尊,现为夹江县境内造像龛数最多、佛像尊数最多的石雕刻佛像艺术群落。(注:夹江千佛岩,文革前原有造像270余龛,石刻佛像达4000余尊,文革期间,开山打石,毁损近三分之一,现尚存造像162龛,刻像2500余尊。)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佛教文化的传播及发展过程中,留给人们最直观最有记忆的,当数世界各地建造的摩崖石刻佛像。"它们象一个个巨人,或崛起于山隅,或徜徉于水畔,或幽居于深谷。或站,或坐,或卧。有的雍容祥和,有的雄健威武,有的庄严肃穆,神韵悠悠。"它们是古代宗教艺术和时代风貌的刻录,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留给世界人民的一笔无比丰富的艺术遗产。如著名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佛像、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四川省大足石刻佛像、山西省大同云冈石窟大佛、泰国体埃达里亚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已毁)、印尼爪哇瓦依罗犬那大佛、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等等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摩崖石刻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但由于长期隐匿于郊野荒岭之中,加之其他各种原因,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长期以来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对南宁市摩崖石刻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拟对南宁市摩崖石刻的空间分布特征、年代特点等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夹江县地处四川西南,为乐山市北大门,是乐山工业强县,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县总面积749平方千米,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福观光茶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千佛岩摩崖造像、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和夹江年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水利工程、全国首家纸文化主题饭店——峨眉山月花园饭店和四星级饭店威尼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之内容的河北省佛教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传世之作辈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按量度绘制可操作的施工图纸制作立体模型,创造性复制、艺术性还原国内外(博物馆)的优秀佛菩萨造像,概括性地再现了佛教造像史上著名的塑像,建立起中华佛教造像文化基因库。  相似文献   

6.
福州城内三山鼎立乌山尤为著名,自唐代以来,不少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仅宋代的摩崖石刻现存就达35段,佚刻40段。南宋时期,随着西外宗正司迁入福州,乌山也留下了大量宗人活动的痕迹,从乌山摩崖石刻中我们可以窥见宋朝对宗人的管理、赵氏宗人避地福州的情况、西外宗正司的宗学情况等。  相似文献   

7.
“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日嘉州,州之胜日凌云”。坐落于凌云山的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畔,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核心区2.81平方公里;景区共有景点44个,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开凿于唐开元年间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8.
乐山大佛     
正"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坐落于凌云山的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畔,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核心区2.81平方公里;景区共有景点44个,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开凿子唐开元年间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相似文献   

9.
山西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位于太原市的蒙山大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石刻佛像。它建于北齐,经历隋、唐、五代,显赫八百年,受到历朝统治者的礼遇。大佛在宋元明清时经历战火和自然风化,湮没六百年,消失于记载之中。现在,它已重现于世。蒙山大佛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记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是迄今所知的世界第二大佛。它的重现有力地推动了山西佛教和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乐山,景城隔江相望,相距峨眉山26公里。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归一,浩荡东流。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景区以唐代摩崖造像为中心,散布着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1982年,乐山大佛及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坐落在中国乐山市域东南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相似文献   

11.
佛教艺术较注重形象艺术教育。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借助中国黄老、道教思想发展自己;同时,道教也吸收借鉴佛教的教义和造像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佛道相融、佛道并存的造像艺术风格。本文即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背景,探讨早期佛道相融的造像艺术形式及对道教造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幸存的宗人及管理外居宗室的机构——南外宗正司、西外宗正司辗转南迁,最后西外定于福州,南外定于泉州。本文拟以西外宗子科举情况、摩崖石刻资料及知宗官员的世系等材料为切入点对入闽定居的宗室支系情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乐山物华天宝,水秀山灵,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阳刚雄壮与阴柔秀丽相渗透,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峨眉山-乐山大佛”,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独特的魅力。乐山旅游资源丰富,以轴(乐山大佛,峨眉山)连点的旅游网络已形成。乐山大佛属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艺术珍品,巍峨俊秀的峨眉山,气势磅礴,堪称“峨眉天下秀”,是颇带神秘色彩的“仙山”。以乐山大佛和仙山峨眉为轴心,一个星罗棋  相似文献   

14.
《尚书·禹贡》中"岛夷卉服"与海南岛有关",织贝"为梵语"木棉"的音译,即织木棉为布的意思。吉贝从印度或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再传入中国南方地区,并与中国早期佛教南传佛像传播路线相似。而经海路输入的西域滨海动物,其遗存的动物造像也佐证了佛教初传自海路来。虽然目前没有文献和直接物证证明佛教最先传入海南,但佛教初传不靠佛经、佛寺、佛像,而依靠口口相传的客观发展历史,再次从方法论上提示了佛教最先传入海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石窟艺术长廊从西到东遍地皆是明珠,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拥有一半.本文就敦煌莫高窟与天水麦积崇山石窟在创建年代、艺术知名度、凿崖为龛、壁画风格、造像艺术、地理位置、艺术规模、保存完整程度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山西最近20多年的文物犯罪,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盗掘犯罪出现、90年代前期盗毁寺观造像犯罪凸现、新世纪初文保单位范围外的盗掘和户外石刻盗窃增多三个演变阶段。山西公安机关开展文物警察工作的经验有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提前警务、社区联动,机构单设、体制创新等。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强打击盗掘古墓、盗窃户外石刻犯罪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情报互通和串并案、经费投入和装备改善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开展乐山宗教文化旅游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山自秦汉建南安县制以来,历代县、州、郡、路、府皆在此经营、建设,为历来蜀中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之城市。据韦皋《大像记》碑文上所载,至迟在唐代开元初年,已有海通和尚等人在境内凌云山进行佛教活动,开凿摩崖造像,兴建寺院。乐山大佛及大像阁的建成,影响深远;寺庙以报国寺、凌云寺等最为壮丽,所谓"巨丽为西南第一",其间蕴含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的铜佛像在山东佛教艺术研究史和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博兴地区佛像铭文,反映着生活在北魏、东魏、北齐、隋初博兴民众佛教信仰的心理特征,而龙华寺佛教文化艺术对当地的影响,则使之成为博兴地方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乐山大佛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它的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同其它文物古迹一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乐山地方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美术、石刻、建筑等的综合性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乐山大佛已成了乐山的象征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保护,应当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怎样保护,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者拟就乐山大佛及其环境保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乐山大佛从它选址动工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乐山大佛及其环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位 首先,乐山大佛的艺术感染力及其价值,除了存在于它本身的形象艺术外,很大程度上是同它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仅选址就十分讲究。乐山大佛采用了“借景”的手法,使佛像同周围的环境互相呼应,相得益彰,从而构成了乐山大佛特有的完整性。它凭借规模宏大的凌云寺、九峰临江崖壁、浩瀚的三江流水以及与之呼应的峨眉秀色、离堆和飘不去的凤州绿岛,将佛像开凿在整座的山崖上,巧妙地将山、水、佛、寺融为一体,若远处望去,“如莲花出水、如从天降、如从地涌”,恰似一幅绝妙的天然山水画卷。而理解这独特的匠  相似文献   

20.
四川峨眉山风景区倾力打造“中国第一山”,景区规划将整个峨眉山分为上、中、下三段着力打造.在下段山的建设中,相继推出“名山起点”、“秀甲瀑布”、“迎宾滩”、“摩崖石刻”、“第一山亭”等新景点后,在春节期间又向游人开放了另一新景点——“儒释道文化长廊”。长廊主要从宗教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第一山”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