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什么是中国国情?一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硬件,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伦理等“软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这个必然性,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人口资源环境现实选择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需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蕴涵的生态文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还要差很多。所以,我认为这次危机是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环境保护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的转换,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到对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知发生历史性变化,并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之大者”的科学思想武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刘启营 《前沿》2008,(8):157-15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佳 《传承》2013,(6):104-105
生态文明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阶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运用网络治理理论和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民众的"四位一体"驱动主体模式、驱动机制系统模型以及其内生机理,并分析了主体驱动力特点,提出了政策与法律驱动、市场与利益驱动、科技成果与人才驱动、文化与教育驱动四个要素层次及其结构功能特点。最后对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都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将新型的理性观念贯穿始终。生态文明建设是充实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理论领域推动了法治观念的更新,使法治建设更加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在实践领域凸显了生态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并提高了法律的质量。法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障:在理念层面树立法治思维,审视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层面构建制度体系,规范和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在方法层面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融合而成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亮点和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肖佳 《传承》2013,(8):104-105
生态文明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10.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是辽宁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立足辽宁实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辽宁实际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可持续的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发展具有辽宁优势的绿色经济,建设良好的生态安全环境,建设生态文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若干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法治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从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立法的战略进行调整。首先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其次要研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框架。从安徽地方实际看,应抓紧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若干立法项目研究,要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抓紧研究和制定《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重点研究起草和修改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规支撑。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必须想好下一步的出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生态理性的作用,但是生态理性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生态非理性作为辅助,生态理性动力机制的不足要求生态非理性的协助,生态非理性的扬弃帮助生态理性重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非理性的作用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阐述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所应具备的特征作出了分析,并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进一步说明了生态文明指标建设的原则。这对于在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促进国家及地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包括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的理念。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展开,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必须以生态生存理余规范经济手段: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赵俊俊 《中国发展》2008,8(3):13-16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要求。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依据,而且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要完善环保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中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具体举措,为加快中国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一历史性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该文阐述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在论述了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框架。确定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大主线为支撑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以厦门市为例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进行了可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举措,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新探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会极大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