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汪树东 《前沿》2009,(5):88-92
姜戎的《狼图腾》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鸿篇巨制式的生态小说。它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塑造出了种种神采飞扬的野性生命形象,细致地展现了蒙古草原上的生态智慧,并对反生态的观念和行为做了严厉的清算和批判。但是,作者关于民族精神的思考尚需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3.
叫魂活动是一个展演佤族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神圣与世俗融会、信仰与现实共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从中得以体现,社会关系也在仪式中得到强化。翁丁佤族的叫魂活动反映了其灵魂观、神灵观等超自然知识,并在仪式过程中建构了其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强化了其民间权威力量,成为翁丁佤族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的信仰传承,彰显了藏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在意识的能动性弥补现实实践水平的不足的同时,高原人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信仰水平。藏民族的信仰与其现实生产密不可分。现今新西藏改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再次呼唤高原民族信仰的转变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在翁丁佤族的民间仪式中有大量馈赠行为存在,仪式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呈现了翁丁佤族村寨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发掘某些使该社区的礼物馈赠形式区别于其他礼物馈赠体系的特性对深入研究佤族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军 《今日民族》2006,(7):43-45
纸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至今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汉、白、彝、纳西、藏、傈僳等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它是民间信仰体系中诸神灵形象的外在表现,从中原传入云南后,保留了大量的儒、释、道神灵外,也兼容了各民族信仰的神灵,种类不下千余种。那一张张跃于土纸中的神佛像,古朴、稚  相似文献   

8.
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是农村民间信仰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观念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印记;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行为具有较高的传统践行度;农村丧葬礼仪中的民间信仰现状呈现出较强的个体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民族档案的田野生成始于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所展开的民族文化考察.基于田野实践,能凝练出民族档案的“探寻”、“认定”、“固化”、“留存”、“利用”五个环节,以作为序列化的田野档案工作范畴,初步建构具有序列感的工作知识谱系,再把其运用于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实现民族文化档案化的民间意识、民间行为在村寨中的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0.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一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用他们的“生态智慧,,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使鹿鄂温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民族族群。他们是目前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些猎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善环境,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的物质载体。建立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是在微观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是促进对外贸易转型,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有助于加快企业出口通关速度、有助于进口国对配额及设限进口产品的快速识别、有助于产品销售等。当前加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纳入各省市战略规划,加快推进PEOP的国家品牌化。  相似文献   

13.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侗族是一个追求和谐共生的民族,一个具有较高审美创造力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去追寻这种自由之美、和谐共生的美、精神愉悦之美。这体现在侗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识以及地方性知识的建构上,表现出深刻的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6.
生态移民是以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政府行为。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生态移民工程不应成为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孤立实行的工程,对一个国家来讲,生态移民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必须从社会公平和民族平等原则出发,对整个国家的整体角度统筹规划。搞好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移民的跨省安置和划定大片的无人区的问题应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建设生态的方针政策,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族服饰之文化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传统民族服饰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复兴大旗下,各方人士纷纷为之进言献策,并已达成许多深层共识。但这些共识多数都只是从一个层面或一个方面看待传统民族服饰的复兴。本文把传统民族服饰放入全球化背景中,分别从物质器物、符号和象征物以及传统民族服饰所涵盖的意义三个层面进行文化剖析,以期对传统民族服饰复兴的走向进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仪式变迁:地方化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地方社会传统的信仰与仪式也必然随之变迁。这些变迁可以看作是地方在与国家和全球的环境互动中进行的行为模式的调整,以能符合时代与国家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自己或社区的整合需求的选择。地方性的信仰与仪式操演结合国家的在场实现了这种变迁,又或者加以保护和改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演化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全球体系之中的地方或族群在文化全球化中表现出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二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