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国家与祖国对于国家,历史上的不同思想家作了不尽相同的回答,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解释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祖国是本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尊敬称呼。一般地说,热爱自己国家的人都将本国称作祖国,因为这是自己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祖国包括本国的人民、国土、资源、语言文字、优秀传统、灿烂文化及国内所有美好事物。国家与祖国是有区别的。第一,范围不同。国家比祖国…  相似文献   

2.
过去曾流行一种说法,将自己比喻为“一块砖”、“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不管个人志向、爱好及专长,无条件服从调动,且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尽力干好,这应该说是一种美德,是组织观念和纪律性强的表现。时至今日,“砖头”、“螺丝钉”精神还有其合理的方面。 然而,人的一生短暂,知识、精力皆有限,能否干一行就干好一行,却不一定。因为世界上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2002,(5):26-27
方言、饭菜系之国家安危?此话乍一听,真是耸人听闻。吃饭、说活与国家安危何干?说话、吃饭是人之本能。不聋不哑,就要说话;没病没灾,就要吃饭。这本来与政治无什么关系但在今天,台  相似文献   

4.
道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但一般认为,孔子关注的只是现实生活,宣扬的是一些仁爱学说,很少谈到道本身,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没有言说性与天道。因为性与天道的问题是中国思想中的最高部分,所以孔子关于它的言说是有界限的。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下学是形而下,上达是形而上。他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惟一的道本身。孔子关于天道的思考集中表现在他的天命观上,其天道就是天命。孔子反对作为人格神的天。孔子不仅淡化了天的人格神的意义,而且也反对各种天地间的鬼神观念。他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问题,而不是那种超出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奇异和神秘的现象。如果说孔子所说的天道是天命的话,那么他所说的人道就是礼乐。礼作为人道给人的存在确定了一个边界:哪些是可以存在的,哪些是不可以存在的。但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从建立经修改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后代对于前代的礼均有所损益。  相似文献   

5.
从"郑"、"声"两个概念入手,即可发现"郑声"含义的广泛性及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变化,进而发现"郑声淫"即"郑声"在形式和内容上"过其常度",因此在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为维护代表旧秩序的"雅乐",孔子要求取缔代表新秩序的"郑声"而呼吁"放郑声"。自孔子提出"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以来,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一直聚讼不已,迄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郑声"为何、"郑声淫"之"淫"该作何理解以及孔子"恶郑声"、"放郑声"的原因何在,以期对相关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程雪霞 《青年论坛》2010,(4):137-139
“任务型”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倡导通过完成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任务”获得社会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提倡的“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思想具有趋同性。从教学法研究者、教师、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剖析“任务”,以便对“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让“任务”切实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7.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春秋》2001,(2)
山东章丘洛庄汉墓的发掘引起世人瞩目,它作为一座西汉诸侯王陵已确定无疑,但谁是这座王墓的墓主人,至今仍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谜。笔者以为,对西汉初期章丘历史的发展,以及吕国、济南国的沿革变迁进行详细的史证分析,是揭开墓主人之谜的一个重要方面。吕国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的"初心",就是当年他在浙江提出的红船精神的延伸。"红船精神"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精神追求和实践价值。红船精神是党的初心的首次表述,红船精神是我们党一路走来的精神之源,我们要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福奎 《中州统战》2001,(12):33-33
不知是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惟独这样,还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如此:有事先的意识。比如,我们在咀嚼食物的时候,如果咬着的是砂子,我们的牙齿和心里肯定都极不舒服,立即想吐掉。因为我们的脑子里事先就存有砂子不能吃的意识。而在大嚼冰糖时,尽管有的冰糖也同砂子一样地坚硬,但我们决不会产生咬着砂子时那样的感觉,因为我们大脑里早就先入为主地存有冰糖是一种能吃的东西。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就餐时偶尔吃到一丁点蛋壳,如果立马想到据说这东西也是人体需要的,我们就会用牙齿将其碾碎咽下;我们吃到猪牛等动物的软骨(俗称“脆骨”),…  相似文献   

11.
康敏 《思想战线》2005,31(1):88-91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包括人道主义,但不等于或归结为人道主义.用抽象的异化理论来解释社会历史和实现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背离的.马克思主义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各种人道主义理论.人学既然是一门学科,就应该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必须把人学和人的科学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推动了祖国的统一步伐,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1,27(5):1-12
"事象"包括各种实物、现象和事件,"事象"是有形象、可观察感知的.事象世界有众多关系网络,事象和关系网络均处在动态过程中.事象、关系、过程是三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事象理论、关系理论和过程理论是研究哲学问题的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审视方位.由此出发,重新考察"物"、"心"和"人"三个古老的观念,分析传统哲学对三者作出的实体主义解释和本体论预设.进而指出,所谓物、心、人不过是事象中的三个"相",关系网络中的三个"极",动态过程中的三个"态".  相似文献   

15.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同志依据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大局提出的重大构想。"一带一路"起源于中国古代,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特定的目的、原则、理念、精神和重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远的时代意蕴,必将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国际合作新空间,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增进各国福祉新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需要秉持合作与谅解精神、坚持贸易与投资并重、促进共建与共赢统一、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和世界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中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利益碰撞加剧,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对华产品反倾销是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而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是我国自1979年首次遭遇欧盟对华机械闹钟和糖精钠反倾销以来,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分析“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来龙去脉和认定依据,对于寻求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途径,提高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胜诉的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论“双转移”的新形势新问题与新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融海啸影响下广东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而农村改革新政的出台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有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成为“双转移”需要面对的新形势。同时,随着“双转移”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显现。为此,应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集群为抓手推进“双转移”:以集群式转移迅速筑牢产业基础,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以集群式转移形成人才培训的新机制,推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以集群式转移降低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和运营成本,提升地区魅力指数。  相似文献   

19.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3,29(6):10-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有着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和实践应用领域。“人口资源环境”具有稀缺资源属性,必须对其合理配置,但是“经济人”命题在解释“人口资源环境”行为时,存在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非均衡性,因此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必须超越“经济人”命题,在宏大的理论范畴内,进行“人口资源环境”行为的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